禁沟:一个有故事的村落

网上有关“禁沟:一个有故事的村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禁沟:一个有故事的村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禁沟,在禹州韩城街道办辖区。从韩城学校西墙,一直向北,下了坡,你会看到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落,这就是禁沟。

关于“禁沟”的来历,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2前403年,三家分晋,韩氏被周烈王封为诸侯,韩景侯在阳翟(今禹州)建立禁宫。有资料记载,“(禁沟)在西关外里许,泉味如醴,相传在韩王禁城中,故名。”“禁沟泉在州西一里,其水甚甘,战国时韩王禁人汲取,故名”。这里的“禁”,作名词,有“帝王宫殿”之意;作动词,有“禁止”之意。无论取哪一则资料,都告诉我们“禁沟”是有历史、有故事的。

现在的禁沟,实实在在只是一个村子的名字。历史上的那条如古琴轻抚般涌动的泉水已没有了踪影,村外的河流成了禹州火力发电厂的排污河,现在也几乎废弃不用了。河面上遍生绿苔,夏季里常常蛙鼓声声。“禁沟夜泉”作为禹州八景之一,成为了县志中一个名词。仅此而已。

禁沟河上有一座小桥,桥东北角有一个高台,高台上有个小院,院里几间瓦房。院子经常锁着,几杆挑出的**的旗子告诉人们,这是一座庙宇。听人说,这庙叫“马王庙”。在马王庙前面,有一段石砌的墙,墙的宽度将近一米,墙体已被损坏,几乎与庙门前的地面相平。

关于马王庙的来历,我没有听人说过。或许,有一天,我会遇到一个爱说古的老人,为它附丽一个或传奇或悲壮的传说。我相信这样的传说一定是悠久的,至少和门前的石墙一样悠久。

沿着禁沟村中街道往东走,距离马王庙不远,有一座砖圈结构的老旧房子,野生植物的藤蔓缠绕着,覆盖着房顶。房门紧锁,门楣上方挂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禹州市不可移动文物、禹州九山禅寺。”

我读过禹州籍一位叫余世诚的作家写的文章,据他查证,九山禅寺最初可能建于唐朝或唐以前的晋朝。唐朝人陈宽在《颍亭记》中写道“颍水之滨,有地可以览山川之秀者,九山寺在焉。”九山暮霭,也是禹州八景之一。作者说,他当时查到这些,吓了一跳。不过,相对与禁沟的悠久,九山寺若始于唐朝,也有可能。在西街老一高院子里的天宁万寿寺,据说就始建于唐朝。历史的烟云湮没了很东西,却留下了文字,引导着人们去追溯、怀念。

禁沟附近是西街商贸城,从高楼林立的商贸城到达禁沟,不过二三百米的距离。但到了这里,你却陡然能感受到一种乡村的气息。除了街道是水泥路,家家户户门前都保留了一块土地,或栽种月季花、蔷薇花,或栽种杏树、桂花树。月季花开得鲜艳,杏子结得像戏台上的马鞭。有一户人家,门前席片儿大的土地,种了不下十种蔬菜。主人说:“想吃,随便薅。”一位老人坐在门前,饭桌就摆在葡萄架下,她从容地吃着晚饭。我们倒像一个闯入者。

沿着街道一直往东走,过了河道口,有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叫大王庙巷,名字来源于马王庙。巷子非常空旷,两侧是高墙大院,东边院子是机械厂,西边院子是瓷厂。工厂很多年前就停了,但院子里的树依然茂盛,让人在墙外就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我夫家的姐夫八十年代末在机械厂里做技术员,那时厂子很红火。

走在禁沟,就像走在一段岁月的影像中,有历史的厚重,有生活的从容。或许,正是因为厚重,才会有如此的从容。

行走村记·京西龙脉燕家台

东坑建筑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坑建筑群位于清流县余朋乡东坑村,年代为明、清。

简介:由陈氏(宣瑞)祖屋、致懿堂、琢玉书院、思成堂、仰峰堂、临水宫、“陈氏一门”木牌楼等七处古建筑组成,是庙宇、书院、祠堂、民居、过街门楼等不同类型组成的建筑群。陈氏(宣瑞)祖屋始建于清末,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由半月池、书院,花台,两侧横屋组成,平面整体呈“凸”字形,正厅面阔七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致懿堂:又名陈氏(盛瑕)祖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270平方米,由半月池、门坪、门廊、前厅、天井及其左右廊、正厅组成,整体呈规整的矩形,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均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三面青砖空斗墙围合,悬山顶。琢玉书院:又名翠禧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系东坑第一所书院,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92.15平方米,由门坪、前厅、天井左廊、天井右侧门头房、正厅、配房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正中设神龛,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思成堂:又名桂圆书馆,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几经维修,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约609.59平方米,平面呈规整的矩形,由畔池、院墙、院坪、门厅、天井及左右廊、正厅、花台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明间设神龛,供奉祖先神位,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仰峰堂:又称姑婆庵,始建于明初,几经维修,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805.95平方米,建筑呈规整的矩形,由山门、院墙、院坪、正厅、左右横屋组成。临水宫:清嘉庆十一年(1806)重建,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262.38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大殿及右侧横屋组成,门厅面阔七间,进深四柱,门厅中置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门楼,檐下通层外挑五层如意斗拱;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陈氏一门”木牌楼: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清嘉庆丁已年(1797)重建,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33平方米,牌楼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为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牌楼,主楼檐下通层外挑五层如意斗拱,四坡五脊歇山顶。

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18年,东坑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坑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山村,南宋末年就有人迁居到此;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小山村,千余人的村庄曾设立过7个书院,明清期间曾出进士1人,举人5人,贡生14人,任知县以上主官8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着许多的明清建筑、传世文物、沿袭至今的民间习俗这个古老的小山村深藏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寨。这座古寨无论从其规模、形制,还是设施、结构都堪

? 京西门头沟区是北京古村落的聚集地,有不少几百年甚至更早的古村落。这些村子里老巷纵横、古宅遍布,一个不同的世界。

? 门头沟清水镇燕家台村,始建于元代,是名副其实的古村。如果从曾出土商代贝币来看,这里早在3000年前就有人群居住了。

? 小村坐北朝南,四面环山,每座山峰还都有名号。村北坡上有古长城,还有个叫“老坡口子”的山口,是兵家必争之地。

? 燕家台曾叫二龙台,因为燕姓人家最早在这里定居,后来就叫燕家台了。村口的木牌上介绍燕家台村,副标题是“京西龙脉”,盖因东、西龙门涧似两条游龙在燕家台村前汇合,将小村环抱其中,犹如“二龙戏珠”。旧讲,风水极佳。

? 燕家台最抢眼的建筑是村口的过街楼,红墙灰瓦、古色古香,原以为是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后来听村民说是“仿古的”,1958年兴修水利时为美化村容而修建。

? 过街楼虽然不是古建筑,但镶嵌在楼上的两块石碑(上图)却是古庙通仙观的遗存。通仙观为“汉唐两代古迹”,供奉“太上老君”,当年规模宏大。村里老人讲,早年间,燕家台寺庙众多,通仙观、山神庙、龙王庙、娘娘庙等等,仅山神庙就有好几座,祈求山神保佑山林茂盛、人畜平安。

? 如今,村域内的寺庙基本无存,但明清时的老宅院尚存不少。

? 村里的古院落,有些保存得非常完整,以四合院、小三合院为主,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有的宅门旁还有雕刻精美的门墩石、抱鼓石,门内有跨山影壁,屋顶有带雕刻花纹的清水脊,门楼上有石雕、砖雕、木雕,古朴、雅致、空灵。

? 155号院是一座二进四合院,柱石(墙角石)雕刻着“家道泰而昌”和“门庭清且吉”,两尊方形门墩石分别镌刻着“鸿”和“禧”。

? 178号院也是老宅子,门楼为清水脊、蝎子尾,墙体磨砖对缝,四级青石台阶。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边的英雄人物游击队大队长赵大栓,其原型赵永成原来就住在178号院。

? 燕家台街巷都不宽,但纵横交错,岔道众多,走在青石板路上,偶闻犬吠。老宅院在茂盛的树荫里乘凉,虽大多关门闭户,但看门楼、装饰,仍会感受到村子古老的民俗民风。

? 燕家台是个小山村,只有600多人,除去外出务工就业的,村里没剩多少人了,在村里街巷转悠,也没遇上几个人。

? 林果业支撑着小村,村里有果园1000多亩果园,还有一个特种养殖场。近年开展旅游,20多家农家乐应运而生。村里有公园、太阳能浴室、大礼堂、健身场……老宅院错落其中,让古村有了现代气象。

关于“禁沟:一个有故事的村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明海]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changshi/202507-1095.html

(4)
明海的头像明海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明海的头像
    明海 2025年07月30日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明海”

  • 明海
    明海 2025年07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禁沟:一个有故事的村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禁沟:一个有故事的村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禁沟,...

  • 明海
    用户073011 2025年07月30日

    文章不错《禁沟:一个有故事的村落》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