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T-Mobile 与 SpaceX 合作提供卫星服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T-Mobile 与 SpaceX 合作提供卫星服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始于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的ProjectLoon高空气球互联网计划,一向被外界视为谷歌“连接世界计划的实际体现——直到今年1月,谷歌宣布彻底关闭该项目为止。而在这之前,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ProjectLoon是比“星链更为经济实惠的无线网络服务,在同类型服务中也更有机会进入商业化阶段。
时至今日,这种声音依旧在行业内回荡不息,甚至引起了一些巨头的兴趣。据日经新闻报道,软银公司近期正计划重启遭谷歌放弃的ProjectLoon。按照软银的规划,其最早将于明年1月发行首批可持续发展债券,为该项目筹集约300亿日元资金。值得注意的是,软银还在今年9月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手中接受了200余项相关专利。
看起来,软银的入局似乎让ProjectLoon再度有了焕发生机的希望。但纵观全球各种高空互联网、海底电缆和近地轨道互联网相关项目,能够独立走到大规模落地阶段的选手极少。纵使软银有着运营商多年经验和背后的雄厚资本,要完成谷歌的未竟之志恐怕也是难上加难。
来自Yandex
ProjectLoon:谷歌失败的气球游戏
就如同上文所述,ProjectLoon这一项目源于谷歌两位创始人对高纬度气球的痴迷,将其付诸实践的则是连续创业者迈克·卡西迪——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硕士。在他们2013年做出的初版计划中,一系列于平流层漂浮的氦气球将组成环绕全球的通讯网络,为全球因各种原因无法触及互联网的30亿人提供接入服务。
最初,这套系统的简陋程度让人难以想象。ProjectLoon团队甚至直接将信号中继设备挂在气象气球上,然后让它升至10公里高的空中,再检测是否能收到信号。经历一段时间的失败和改进后,他们也只是对中继设备进行了略微改造,包括将其挂载装置换成模块化的铝制载具、加上金属聚酯薄膜覆盖以抵挡辐射和温差变化、搭载太阳能面板提升供电能力等等。
这使得ProjectLoon的气球成本较低,按照谷歌披露的数据来看,单个气球的成本只需数万美元,而与之功能相当的微型卫星仅造价就要数亿美元,算上发射成本甚至更高。此外,气球的发射频率也要远远高于卫星,到2014年,ProjectLoon已经可以每天放飞20个气球。
成本低廉是外界看好该计划商业化的理由之一,但要注意的是,ProjectLoon的缺点也很多。
一个例子是,在气球降落时,变幻莫测的天气很有可能搅乱飞行路线导致事故发生。2014年6月,就曾有气球降落时意外勾到部分电力线,造成华盛顿附近小镇部分民舍停电;
此外,因为依赖风流进行移动,ProjectLoon的应用范围受各国政策影响较大。基于此,ProjectLoon长期以来只能在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业务,因为它们的大气层管制较为宽松。
来自Yandex
种种不利因素,再加上谷歌后期将新兴业务重心转向自动驾驶等领域,致使ProjectLoon的商业化运作迟迟无法顺利进行,亏损愈发严重。同时,接手该项目的技术大佬也相继出走,包括卡西迪和他的“接班人汤姆·摩尔。最终,无线天线公司Quintel前负责人阿拉斯泰尔·韦斯特加思于2017年挑起了这一重担,但他仍然无法扭转商业化上的不利趋势。今年1月,他用一篇博文无奈地宣告了ProjectLoon的结束。
“可悲的是,尽管团队在过去9年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就,但事实证明,商业可行性之路比预期的要长得多,而且风险也比预期的要大得多。韦斯特加思在博文中写道。
软银和ProjectLoon真的相互需要?
和谷歌不同,软银对多样化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探索并不迅速。虽然它早在2011年日本爆发3.11大地震和海啸后就开始探索地面天线的替代品,但之后却长期未有实质性进展。
2018年初,软银才正式踏出了第一步,与美国航空环境公司宣布成立合资企业HAPSMobile。这家公司成立的目的是发展高空、长航时的太阳能动力商用无人机,即所谓的“高空伪卫星。据悉,软银和美国航空环境公司在初期投入了高达65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HAPSMobile展开相关研究。
软银和谷歌在高空互联网上的交集则要再向后推迟一年——2019年4月,软银通过HAPSMobile向ProjectLoon投资了1.25亿美元。双方的联合声明提到,该合作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能否使用彼此技术、让二者的空中和地面网络设备标准化,以及共同参与监管等。
“通过汇集我们的技术、见解和经验,我们能够加快利用平流层提供全球网络的步伐。软银CTO兼HAPSMobileCEO宫川润一如是说道。
来自Yandex
此话不假,但直到谷歌主动放弃这项“鸡肋业务,软银和ProjectLoon的互补才真正开始。
对于ProjectLoon而言,它不仅能够利用软银遍布全球多国的运营商业务打入这些市场,还可以借助后者在通信技术上的进展广泛部署5G设备,从而在网络速率和稳定性上更具吸引力;软银这边,它同样可以借此在那些灾害频发、或是互联网覆盖程度不高的国家打开局面。
不过,软银的投资作风也早已不复当年那样大胆。在WeWork等初创公司的投资事务上“折戟后,软银更多地强调“现金防线战略,那些烧钱数年而未能形成有效商业化模式的企业则不再受其青睐,即使对方是技术驱动型企业也不例外。除开尚待监管机构批准的400亿美元出售Arm一案外,软银去年还将旗下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转让给了现代汽车,以此换取8.46亿美元的回报。
即便就像谷歌此前所说,ProjectLoon的单颗成本的确比发射卫星更低,但这一计划需要的气球数量却比卫星多得多,再加上后期对设备质量的高要求,它消耗的资金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若是日后软银再次出现某些投资上的失误,导致它不得不出售资产回血,那么ProjectLoon这样烧钱却又难以商业化的项目或许是它首先考虑要卖出的对象。
巨头、“国家队扎堆入局,卫星组网比气球更香?
相较热气球网络模式,此前广泛不被看好的,以SpaceX“星链为首的卫星组网模式却提前搭建起了商业化模型。根据SpaceX领导层公布的预期,星链卫星网络未来将带来高达300亿美元的年收入——毫无疑问,这能有效弥补SpaceX火箭发射业务导致的亏空。
为了早日达到这一目标,SpaceX的扩张脚步和卫星发射进度都在逐渐加快。按照其此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其组网卫星已经达到了1500多颗,活跃用户数量也达到了6.924万名。在今年6月召开的2021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SpaceXCEO埃隆·马斯克还夸下海口,称星链“将很快拥有几十万用户,12个月内可能将超过50万人。
来自Yandex
随着SpaceX的成功,乐意采用卫星组网模式的公司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就包含了亚马逊和它旗下的太空公司蓝色起源。与SpaceX和谷歌相比,它的计划丝毫不逊色。
2019年4月,亚马逊公开了旗下的库伊伯项目,并且通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一份申请,计划将3236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根据已公布的资料显示,这些近地卫星包含在367英里高度的784颗卫星、在379英里高度的1296颗卫星,以及在391英里轨道上的1156颗卫星。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还在今年7月收购Facebook的卫星研究团队,以及附带的知识产权和设备,据称,这一团队拥有十几名卫星互联网专家。
虽然看似前景光明,但科技巨头们对太空的连续染指并没有那样讨人喜欢。有不少业内人士曾表示质疑,称SpaceX、亚马逊等巨头或许会利用卫星网络为自己创造竞争优势,就像当年Facebook的Internet.org合作计划那样,在印度等地区的服务中将竞争对手的网站排除在外。这实际背离了各种组网项目诞生的初衷——实现全球互联网普遍覆盖的理想。
基于对类似情况的担忧,参与到卫星组网计划中的“国家队开始逐渐增加。
去年底,欧盟签署了一项类似于星链的近地轨道项目,将为欧洲的政府相关机构提供安全的安全通信,还可以为偏远地区提供卫星网络服务。欧洲国家希望共同斥资60亿欧元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卫星网络项目,以改变目前欧洲在卫星网络上落后的局面。
今年11月初,卫星运营商OneWeb创始人格雷格惠勒向卢旺达航天局提交文件,希望向地球轨道上发射数十万颗卫星建立太空互联网,而他背后正是卢旺达政府;这之后不久,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也披露了其“球体卫星项目的进展,按照他的说法,俄罗斯将在2024年建成太空互联网。
来自Yandex
在中国,类似的卫星互联网项目同样正蓄势待发。早在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将卫星互联网列为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而一年后,国资委又发布了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告。从已公布的消息来看,这家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也是国资委公布的央企名单中仅次于电信、联通、移动之后的又一家通信运营商。
在种种因素驱使下,参与到多样化互联网解决方案探索道路上的选手只会更多,但基于这些项目的巨大成本和开发难度,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只靠自己完成布局全球的壮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通过收购入局和增强实力的科技企业还将逐渐增多,而各国对高空和近地轨道网络项目的布局也不会停止。至于谁将在这片新战场上拔得头筹,还需静待时间给出答案。
马斯克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的太空互联网,世界首富最近也很感兴趣。
日前,亚马逊确认"Kuiper项目"是公司卫星互联网计划的一部分。它计划发射3236颗低地球轨道卫星,以便为全球未被互联网覆盖或接收信号较弱的区域提供高速、低延迟的宽带服务。
这已经不是亚马逊创始人、世界首富贝佐斯第一次与马斯克在太空开发上有利益重叠。此前,贝佐斯旗下的航天公司“蓝色起源”在可重复利用火箭领域,已经和SpaceX针锋相对。
亚马逊公司证实,旗下Kuiper项目通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一份申请,计划将3236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国际电信联盟是协调通信卫星等事务的联合国机构。
根据美国 科技 媒体Geekwire报道,Kuiper项目的3236颗近地轨道卫星包括367英里(590公里)高度的784颗卫星、379英里(610公里)高度的1296颗卫星以及391英里(630公里)轨道上的1156颗卫星。
亚马逊介绍称, 这些卫星将覆盖北纬56度到南纬56度之间的区域,全世界大约95%的人口居住在这个区域。 但Kuiper项目的顺利实施,仍然需要征求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批准。
美国 科技 博客Ars Technica 科普称,与目前的卫星宽带服务存在极高延迟的情况不同,低地球轨道卫星预计将提供与有线或光纤系统类似的极低延迟的网络服务。
美国CNBC援引业内人士的话, 亚马逊希望借助太空互联网,让世界各地都能接入高速网络中,从而极大拓展其各种互联网服务的潜在消费者。而这一数字为惊人的40亿。
华尔街见闻会员专享文章曾写到,2018年四季度亚马逊营收723.8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公司AWS云服务、数字广告、以及电商零售都拥有较高的增速,未来有望继续释放更大的盈利空间。
如果在太空互联网的带动下,将互联网消费者基数不断增大,就意味着亚马逊上述互联网服务的盈利空间能不断拓展。
去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SpaceX公司发射4425颗卫星,去年11月又新批准了第二批共7518颗卫星的发射计划。至此,Starlink的规划卫星总数达到了惊人的11943颗。去年2月已有两颗测试卫星被送入太空。
此次亚马逊高调入局太空互联网放操作卫星,是继制造可重复利用火箭之后,贝佐斯和马斯克在太空中又一领域实现了竞争。
美国CNBC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 相比于私营公司SpaceX,亚马逊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拥有更广泛的股东基础以及更靠谱的发展前景,这也让太空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显现得更加激烈。
此外,SpaceX的大部分卫星工作人员都驻扎在亚马逊公司总部所在地——西雅图,这让两家公司之间的人员“挖角”也充满更多想象力。
当然,太空互联网也不全是大公司的 游戏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美国太阳能无人机公司HAPSMobile将对太阳能无人机Hawk 30进行飞行测试,以便让它能更快在超过2万米的高空向世界各地提供5G连接。
(更多精彩 财经 资讯,请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关于“T-Mobile 与 SpaceX 合作提供卫星服务”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爱誉馨]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changshi/202507-26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爱誉馨”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T-Mobile 与 SpaceX 合作提供卫星服务”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T-Mobile 与 SpaceX 合作提供卫星服务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
文章不错《T-Mobile 与 SpaceX 合作提供卫星服务》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