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

网上有关“晚清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清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师爷政治”

幕友,又称幕客、幕宾、幕僚,俗称师爷,在古代即协助中央或地方官员进行政策谋划、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庶务甚至教育干部子弟的人员。可见,幕友之所以为幕友,就在于他们多隐伏于幕后。于官场中,其充其量是官员的助手、参谋及办事员,未经领导授权,手上并没有丝毫权力。然而,在高度集权、讲求人治的传统社会,基于地位、身份、权力运作机制等诸因素,幕友们往往可以共享高官的权势,进入前台,赤膊上阵,充当“权力倒爷”或“二掌柜”的角色。这实与当下的“秘书政治”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姑且称之为“师爷政治”。

古代的“师爷政治”,特色大致有五:其一,师爷参与具体政务,代行官员权力,实为主子的化身或代言人;其二,师爷涉及权钱交易,与官员结成利益共同体,实为主子的经纪人或利益代理人;其三,师爷实乃官场升迁之终南捷径,不少师爷借助曾为高官出谋划策,博取赏识,从而凭此进军仕途,占据要位,与主子遥相呼应,拓展政治版图,形成派系;其四,师爷群体往往掌握海量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资源,且行事灵活,通常不受官场规则束缚,故他们可利用手中所控之公权力与话语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其五,师爷与官员之间的职责界限模糊不清,因此对于师爷所作所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于是同僚往往秉着“打狗须看主人”的态度,对师爷越权干政之举,不愿管,也不敢管。

很明显,“师爷政治”乃传统政治体制之薄弱环节,这也恰是历代读书人趋之若鹜的要因所在。秦汉时期的尚书台,从一个纯粹办理文书的秘书机构,演变成南北朝权力过大、尾大不掉的尚书省,其间兴风作浪、把持大权的,便是一个个手握笔杆的师爷们。之后的皇帝们,不断变更机构,屡次倒腾,整饬“师爷政治”,然而皆治得了一时,摆不平一世,最终其依旧做大。时值清代,“师爷政治”之火爆,不仅未输于前朝,且呈全盛态势。清人邵晋涵曾云:“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名而已。三种人者,幕宾、书吏、长随也。”诸如高士奇、张廷玉、毕沅、左宗棠、薛福成等高官宠臣,要么直接为皇帝服务,要么为地方督抚参谋,都由师爷之路径衣紫腰黄,青云直上。

因此一把手位置越高,权力越大,距中枢越近,则其幕友参与政务、共享权势、影响政局的机会自然越大。身为权倾咸丰一朝的重臣,肃顺“轻满员”,唯独“雅重汉人名流”,故“一时名士,咸从之游”。其周边便围绕着一干汉族“大秘”,时人将核心成员称为“肃门六子”。

清末的形势究竟朝共和还是立宪发展,并非为革命党和立宪派所左右,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1901年之后,清廷选择的是新政。辛亥前十年,新政搞得轰轰烈烈,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巨变。新政是一种改革,但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改革不是革命的替代物,就是革命的诱导剂。改革如果迅速彻底,新政将替代革命,假如半途而废,那么将诱发革命。因为新政是现代化的大变迁,是前所未有的资源再分配过程。不仅社会资源,而且政治资源,都在新政之中面临着重新布局和再分配。

各种力量在新政中迅速崛起,从袁世凯的北洋实力派到各省的地方绅士,还有民间的激进势力,到1907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之后,形成了一个参与爆炸的热烈局面。参与爆炸最容易引发革命,在这个时候需要迅速建立一个能够容纳政治洪水的池子,疏导各种力量到议会里面去和平竞争,宪政本来就是这样一个池子,一个消弭革命的安全阀。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也是动乱四起,民权运动、武士叛乱、地方民变风起云涌。

明治***通过颁布宪法,召集国会,将各种政治势力导入国会,及时稳定了局面。明治宪法虽然实现的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宪政,却有效地避免了革命。

与此相比较,晚清新政并非一场政治改革,而只是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非政治的“合理化”改革,新政让整个社会结构变得适合现代化的发展,使国家管理开始理性化,服从工具理性的效率法则。新政造就了三股新的政治力量,第一是潜伏于体制外面的民间革命势力,第二是体制边缘的各省士大夫精英,第三是体制内部的北洋实力派。他们在新政中成长壮大,野心勃勃地要从边缘走向中心,过问国事。然而,新政将这些魔鬼从旧体制的瓶子中释放出来,却无力造就一个新体制,将膨胀的三股新势力收入宪政的池子。

于是新政不仅没有代替革命,反而成为致命的催化剂。

周锡瑞对辛亥革命的经典性研究表明,晚清新政只是属于上流社会的变革,精英阶层在新政中拿足了好处,利益大大扩张,但新政带来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却要让底层社会来承担,广大民众成为改革的牺牲品,他们普遍地对新政不满,舆论抱怨,民变四起。民众对新政的反对,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情绪,让民间的革命力量悄悄酝酿发展。

新政虽然让上层精英在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中捞足了好处,但也激发起他们保住和扩张财富的更大欲望,经济上的欲望最终也转化为政治上的参与要求。新政是最好的政治参与动员。

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清廷从1906年开始筹备立宪,并在1909年通过选举产生了各省咨议局。有了咨议局,地方士绅们的政治参与得以组织化,他们在体制边缘形成了一股正式的、合法的政治力量。得陇望蜀的士大夫们胃口大增,不满清廷九年后立宪的远期承诺,发起三次请愿运动,要求立即召开国会。托克维尔在分析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时指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人们耐心地忍受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被革命摧毁的政府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一旦开始变革,苦难就开始变得不可忍受。对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辛亥前十年的历史同样印证了托克维尔这一睿智的观察。

推动革命的第三股力量是体制内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北洋势力是新政的推动者,也是在新政中获得最大好处的既得利益集团,到了清朝的最后十年,他们在权力中心日益坐大,掌控了国家军事、经济命脉,尾大不掉,成为清廷担惊受怕的异族势力。当慈禧太后驾崩,小皇帝溥仪即位,清廷第一件事即将袁世凯打入冷宫,“回籍养疴”在中国政治传统中,皇帝从来都不是万世一系,手握重兵的草莽英雄都有窥觑皇位之野心,只要时机成熟,便可取而代之。羽毛渐丰的袁世凯与深受忠君思想熏陶的理学大儒曾国藩不同,虽然身处乡野,却时刻窥探着局势变幻,准备出山,借势篡位。

清末朝廷迫于形势实行新政,结果令其始料不及,被新政释放出来的三股势力,分别潜伏在民间乡野、体制边缘和权力中心,成为强大的政治参与力量,纷纷跃跃欲试,试图分享政权。在“参与爆炸”的历史关头,倘若统治者明智且有魄力,当顺应时势,通过立宪,将新政所释放的动力,引入宪政的池子,让它们到国会里面去相互争斗,从而以制度转型的方式保持秩序的稳定。

然而,气数己尽的清朝最后一代统治者,敢于搞新政,却没有勇气开放政权,面对日益高涨的参政压力,最后来了个倒行逆施,推出了一个皇族内阁以垄断权力。这一下激怒了所有被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不说民间的反满势力,即便是温和的士绅阶级和权力中心的北洋势力,也从此胸怀异心,谋求突变。正如亨廷顿所说:“革命必定意味着许多集团都对现存秩序怀有不满情绪。革命是社会‘多方面功能失调’的产物。”当被排斥在政治之外的社会势力渴望参与政治,而现存制度又没有能力为他们进入权力中心提供渠道的时候,革命就不可避免了。

关于“晚清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安琴]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changshi/202508-2179.html

(2)
安琴的头像安琴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安琴的头像
    安琴 2025年08月02日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安琴”

  • 安琴
    安琴 2025年08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晚清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清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师爷...

  • 安琴
    用户080206 2025年08月02日

    文章不错《晚清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