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卷十七上 本纪第十七上(4)

网上有关“《旧唐书》卷十七上 本纪第十七上(4)”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旧唐书》卷十七上 本纪第十七上(4)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三月丁巳朔,度支奏:"京兆府奉先县界卤池侧近百姓,取水柏柴烧灰煎盐,每一石灰得盐一十二斤一两,乱法甚于咸土,请行禁绝。今后犯者据灰计盐,一如两池盐法条例科断。"从之。辛巳,上御宣政殿亲试制策举人。以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少卿贾餗、库部郎中庞严为考制策官。闰三月丙戌朔,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

 夏四月丙辰朔。壬午,以邕管经略使王茂元为容管经略使。

 五月乙酉朔。丁巳,命中使于汉阳公主及诸公主第宣旨:"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须著短窄衣服。乙未,以吏部侍郎丁公著为礼部尚书。庚子,敕:"应诸道进奉内库,四节及降诞进奉金花银器并纂组文缬杂物,并折充铤银及绫绢。其中有赐与所须,待五年后续有进止。"帝性恭俭,恶侈靡,庶人务敦本,故有是诏。帝与侍讲学士许康佐语及取蚺蛇胆,生剖其腹,为之恻然。乃诏度支曰:"每年供进蚺蛇胆四两,桂州一两、贺州二两、泉州一两,宜于数内减三两,桂、贺、泉三州轮次岁贡一两。"帝自撰集《尚书》中君臣事迹,命画工图于太液亭,朝夕观览焉。王廷凑出兵侵邻藩,欲挠王师,以援李同捷,昭义刘从谏请出军讨之。

 六月乙卯朔,晋王普薨,赠为悼怀太子。陈州水,害秋稼。癸亥,四方馆请赐印,其文以"中书省四方馆"为名。辛酉,以吏部尚书郑絪为太子少保。辛巳,以灵武节度使李进诚为邠宁节度使,以天德军使李文悦为灵武节度使。乙酉,以前邠宁节度使柳公绰检校左仆射,兼刑部尚书。甲辰,诏宰臣集三署四品已上常参官,议讨王廷凑可否。是夜,彗西出摄提南,长二尺。

 八月申寅朔。丁巳,以兵部侍郎卢元辅为华州镇国军使,以代钱徽;以徽为吏部尚书致仕。壬戌,京畿奉先等十七县水。

 九月甲申朔。丁亥,王智兴拔棣州。以新除横海军节度使李寰为夏州节度使。甲午,诏削夺王迁凑在身官爵,邻道接界随便进讨。以前夏州节度使傅良弼为横海军节度使。庚戌,安南军乱,逐都护韩约。

 冬十月癸丑朔。丁巳,罢扬州海陵监牧。以户部尚书崔植为华州刺史、镇国军使。丙寅,岭南节度使胡证卒。辛未,以江西观察使李宪为岭南节度使。癸酉,以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窦易直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临汉监牧等使,代李逢吉;以逢吉为宣武军节度使,代令狐楚;以楚为户部尚书。以右丞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己卯,以河南尹王璠为右丞,以左散骑常侍冯宿为河南尹。

 十一月癸未朔。乙酉,以右金吾卫大将军李祐为横海军节度使,新除傅良弼赴镇,卒于陕州故也。甲辰,禁中巳时昭德寺火,直宣政殿之东,至午未间,北风起,火势益甚,至暮稍息。十二月壬子朔。乙丑,魏博行营都知兵马使亓志绍率所部兵马二万人谋叛,欲杀史宪诚父子。壬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韦处厚暴卒。戊寅,诏以兵部侍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路随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三年春正月壬午朔。丙戌,亓志绍率兵回据永济县,其众分散入诸县邑。史宪诚告难,诏沧州行营兵士赴之。丁亥,京兆尹孔戢卒。庚寅,吏部尚书致仕钱徽卒。庚子,李听杀败亓志绍兵,志绍北走镇州。甲辰,以太常卿李绛检校司空,兼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华州刺史、镇国军潼关防御使崔植卒。己酉,以前山南西道节度使王涯为太常卿。

 二月辛亥朔,以兵部尚书崔群为荆南节度使。甲寅,荆南节度使王潜卒。

 三月辛巳朔,以户部尚书令狐楚为东都留守。乙酉,敕兵戈未息,教坊每日祗候乐人宜权停。壬辰,易定节度使柳公济卒。以前东都留守崔从为户部尚书。

 夏四月庚午,王智兴奏部下将石雄摇扇军情,请行朝典,乃长流白州。

 五月己卯朔。甲申,柏耆斩李同捷于将陵,沧景平,李祐入沧州。丁亥,御兴安楼,受沧州所献。李祐送李同捷母、妻及男元达等赴阙,诏并宥之,令于湖南安置。贬沧德宣慰使、谏议大夫柏耆循州司户,宣慰判官、殿中侍御史沈亚之虔州南康尉,以擅入沧州取李同捷,诸镇所怒,奏论之也。丙申,横海军节度使李祐卒。以泾原节度使李岵为齐、德等州节度使,改名有裕。丁酉,以前义武军节度使傅毅为沧州刺史、横海军节度使。辛丑,以右金吾卫大将军张惟清检校司空,充泾原节度使;以左金吾卫大将军刘遵古为邠宁节度使。

 六月己酉朔。辛亥,以魏博节度使史宪诚检校司徒、兼侍中、河中尹,充河中晋绛节度使;以义成军节度使李听兼充魏博节度使;以魏博节度副使、检校工部尚书史孝章为相卫节度使。壬申,敕:"元和四年敕禁铅锡皆纳官,许人纠告,一钱赏百钱,此为太过。此后以铅锡钱交易者,一贯以下,州府常行杖决脊杖二十;十贯以下决六十,徒三年;过十贯已上,集众决杀。能纠告者,一贯赏钱五十文。"秋七月己卯朔。癸未,中使刘弘逸送史宪诚旌节自魏州还,称六月二十六日夜,魏博军乱,杀史宪诚,立大将何进滔为留后,其新节度使李听入城不得。乙丑,河中节度使薛平依前河中节度使。乙未,岭南节度使李宪卒。兵部侍郎卢元辅卒。丁酉,以京兆尹崔护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戊戌,以大理卿李谅为京兆尹。乙巳,以礼部尚书、翰林侍讲学士丁公著检校户部尚书,兼润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观察使;以前浙西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李德裕为兵部侍郎。辛亥,魏博何进滔奏:准诏割相、卫三州,三军不受。壬子,诏以魏博衙内都知兵马使何进滔检校左散骑常侍,充魏博节度使。癸丑,以卫尉卿殷侑检校工部尚书,为齐德沧节度使。辛酉,京畿、奉先等九县旱,损田。播州流人卫中行卒,宋、亳水害稼。壬申,诏雪王廷凑,复官爵。甲戌,以吏部侍郎李宗闵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九月戊寅朔。辛巳,敕两军、诸司、内官不得著纱縠绫罗等衣服。帝性俭素,不喜华侈。驸马韦处仁戴夹罗巾,帝谓之曰:"比慕卿门地清素,以之选尚。如此巾服,从他诸戚为之。唯卿非所宜也。"壬辰,以兵部侍郎李德裕检校永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戊戌,以前睦州刺史陆亘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代元稹;以稹为尚书左丞,代韦弘景;以弘景为礼部尚书。

 冬十月戊申朔。己酉,江西沈传师奏:皇帝诞月,请为僧尼起方等戒坛。诏曰:"不度僧尼,累有敕命。传师忝为藩守,合奉诏条,诱致愚妄,庸非理道,宜罚一月俸料。"丙辰,以前义成军节度使李听为太子少师。癸亥,以户部侍郎崔元略为户部尚书、判度支。以中书舍人韦辞为湖南观察使。

 十一月丁丑朔。庚辰,太子太傅郑絪卒。丙戌,敕前亳州刺史李繁于京兆府赐死。甲申,帝亲祀昊天上帝于南郊,礼毕,御丹凤门,大赦。节文禁止奇贡,云:"四方不得以新样织成非常之物为献,机杼纤丽若花丝布缭绫之类,并宜禁断。敕到一月,机杼一切焚弃。刺史分忧,得以专达。事有违法,观察使然后奏闻。"丙申,西川奏南诏蛮入寇。甲辰,王智兴来朝。乙巳,以智兴守太傅,依前平章事、武宁军节度使,进封雁门郡王。十二月丁未朔,南蛮逼戎州,遣使起荆南、鄂岳、襄邓、陈许等道兵赴援蜀川。以剑南东川节度使郭钊为西川节度使,仍权东川事。壬子,贬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为韶州刺史。遣中使杨文端赍诏赐南蛮王蒙丰佑。蛮军陷邛、雅等州。戊午,以右领军卫大将军董重质充神策西川行营都知兵马使。西川奏蛮军陷成都府。东川奏蛮军入梓州西郭门下营。又诏促诸镇兵救援西川。己丑,以东都留守令狐楚检校右仆射、天平军节度使,代崔弘礼为东都留守。丁卯,贬杜元颖循州司马。乙巳,郭钊奏蛮军抽退,遣使赐蛮帅蒙?巅国信。辛未,以太子少师李听为邠宁节度使。癸酉,以中丞温造为右丞,吏部郎中宇文鼎为中丞。

 《旧唐书》 後晋?刘昫等史籍选要

五代有哪些藩镇

通观唐代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闪光点的,当是唐宪宗。在对付藩镇割据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被称为中兴之主。唐宪宗名李纯,为唐顺宗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传奇的故事:祖父唐德宗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的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坐我怀中?回答出乎唐德宗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从此使唐德宗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走上皇位伊始,出于权力争夺的需要,出于对支持他的势力的交代,他严厉的制裁了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然而,他并非全面否定革新的内容,尤其是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他的步子比革新集团走得更远,采取的措施更为凌厉,获得的效果也更为瞩目。唐宪宗与藩镇割据斗争的序幕,是在西川拉开的。

在听命于朝廷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其属支度副使刘辟仿照其他藩镇的做法,自为留后,然后报请中央 *** 批准。时唐宪宗才登位,万事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从而任命了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然这个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谏议大夫韦丹的反对,他说:今赦免刘辟的罪行,势必群起仿效,朝廷将只剩下东、西二京之地,谁还会服从朝廷!韦丹的意见,代表了朝廷中强硬派的看法,唐宪宗同意他们的看法,只是苦于时机尚未成熟,由此机变的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钳制西川。

然未等韦丹上路,在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已提出了得陇望蜀的要求,请求批准他兼领三川之地。此时,唐宪宗已在皇位上坐稳了,一口拒绝了他。刘辟对此作出的反应是,调兵遣将,将前东川节度使李康坐镇的梓州团团围住,准备自命他的僚属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对刘辟的叛乱行为,唐宪宗决定出重兵讨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绝大多数认为巴蜀地势险要,难以攻取。唯有宰相杜黄裳力排众议,支持唐宪宗讨伐,并推荐虽资望稍浅但具文韬武略的神策军使高崇文领军前往。这个主张,随即得到了翰林学士李吉甫的赞同。

唐宪宗对藩镇割据形成强硬态度,杜黄裳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曾对唐宪宗分析说:唐德宗在饱经患难后,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停止了使用武力。藩镇节度使亡故后,朝廷多派中使(宦官)前去观察军情,看谁合适继任。而那些欲自立者,往往贿赂中使,使他们回朝叙职时多多美言。不知底细的唐德宗,对这些人大多给予了委命,从而再也没有朝廷所派出的节度使。今国家振立纲纪,必须以法度制裁藩镇,如此,天下才可得到治理。这话切中了时弊,也切中了唐宪宗的心怀。对西川的战争,唐军以压倒的优势在推进。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唐军兵分二路,与山南西道部队相呼应,直捣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线溃败的刘辟,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长安斩首。

西川归于中央后,唐宪宗调河东节度使严绶,会合天德军,讨伐抗拒朝廷的夏绥(今陕西靖边)节度留后杨惠琳,再次获得了连锅端的大捷。西川与夏绥问题的解决,空前的提高了中央 *** 的威望,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据当时唐朝国情,真正割据,赋税专有的5个藩镇是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淮西,淄青。这5个藩镇经常互为同盟,抗拒朝廷。

在连连得手的情况下,唐宪宗决意解决河北诸镇长久父子相袭的弊端。他选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镇,把握的时机是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宰相们却认为不妥,理由是河北诸镇旧弊积重难返,加上各镇盘根错节,不可轻率从事。然宦官土突承璀为争取权力,以王承宗进攻德州(今山东陵县)为由,说动了唐宪宗下令征讨。尽管集结的部队不少,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由于互相之间的各种矛盾,致使劳师糜饷,久讨无功。此时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见肘,提出以缴纳贡赋、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为妥协条件。唐宪宗见无力再征讨,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撤走了征讨部队。后来,唐宪宗再次对成德镇采取行动,王承宗又以悔过自新、遣送质子、交割二州版图为条件,使官军撤退了事。因而,成德镇实际是唐宪宗时唯一未能啃下的骨头,可王承宗的表面归顺,多少为唐宪宗的形式统一,提供了一块遮羞布。宰相李绛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

他们认为:河北诸藩的形势与当初的西川、镇海截然不同,不能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呢?因为西川、镇海都不是长期割据的地方,而且周边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内,刘辟和李琦丧心病狂、单独叛乱,部众其实都不服从,只是被他们的财货利益所诱,所以朝廷军队一到,他们立刻土崩瓦解。可河北诸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内部势力根深蒂固,外部势力又像藤蔓一样相互交错,辖下的将士和百姓都只知有镇帅而不知有朝廷。好言相劝,他们不听;武力威胁,他们不服。朝廷如果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到头来只会弄得自己丢脸。别看河北诸镇平日里钩心斗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们的世袭制,他们立马会抱成一团,因为他们要维护相同的子孙利益。 所以,李绛等人极力主张:暂时承认王承宗,对河北诸镇采取安抚政策,然后把主要精力拿来对付淮西的吴少诚。之所以这么做,他们的理由是:淮西的情况与河北不同,却与西川和镇海相似,周边地区都是效忠朝廷的州县。因此,吴少诚一死,朝廷马上可以另行委任节度使,如果不从,立刻发兵讨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刘济、田季安一死,有机可乘了,朝廷再动手也不迟。

对成德镇休战之后,唐宪宗欲将兵锋指向河北的另一个藩镇-魏博镇。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被拥立为节度副使,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绛认为,田怀谏是乳臭未退的毛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将发生内变,因此不必用兵。最后照着李绛的主张在等,结果真的等来了内变。唐宪宗遂任命领导内变的田兴为节度使,使魏博镇也在形式上归顺了中央。

对唐宪宗平藩生涯而言,最为辉煌的,当是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人称淮西大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影响波及全国。宪宗后来任命裴度为宰相,继续挑起平定淮西的重担。裴度对宪宗说: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疾,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两河藩镇都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决定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所以中央绝不能半途而废!到了元和十二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将近三年,出兵九万余人,耗去军费粮饷无数,却未建尺寸之功。宪宗忧心忡忡地召集宰相们商议,李逢吉等人都认为中央已经师老财竭,再次建议皇帝全面停战。只有裴度默不作声。宪宗问他的意见,裴度说:臣愿亲往前线督战。 宪宗又惊又喜:卿真能为朕走这一趟?

裴度说:臣誓与贼人不共戴天!臣观吴元济上表,其已势穷力蹙,只因诸将心志不一,不能合力围歼,所以未降。臣亲赴前线后,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相出战。八月初三,裴度从长安出发,宪宗亲登通化门为他送行。裴度说:臣要是消灭敌人,就还有机会见陛下;可要是敌人在,臣永远不回朝廷。 宪宗闻言,忍不住潸然泪下。元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宰相裴度抵达淮西前线。两项重要决策决定了这次淮西战役的胜利。一、撤销宦官监军。二、重用大将李濉@逖┮瓜蔡州,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长途奔袭战例。

十月十八日,李迕人将吴元济押送京师。当天,淮西各州的叛军余部两万多人相继归降。脱离了李唐中央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终于克复。 十一月,宪宗李纯登兴安门接受献俘,斩杀了吴元济,向宗庙社稷献祭。唐宪宗从此废除了淮西节度使一职。李搴罄幢蝗蚊为魏博节度使,在唐朝后期河北三镇60来位节度使中,仅有4名为中央任命,李寰褪瞧渲幸桓觥

平藩的最后一个大胜利,是平定淄青李师道。在吴元济兵败身亡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李师道做了同样的表示,然不久就反悔了,继续与朝廷分庭抗礼。唐宪宗早就想解决淄青镇,遂乘势调宣武、义成、武宁、横海与魏博五镇之兵进行会剿。还未等兵临城下,淄青军都知兵马使刘悟响应官军,杀了李师道。从而淄青十二州全归顺唐廷,分割为三个节度使,郓、曹、濮三州为天平节度使,淄、青、齐、登、莱五州仍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沂、海、兖、密四州为泰宁节度使。成为朝廷的直接任命的藩镇,直至唐末。

唐宪宗平藩的巨大功绩,使他成了安史之乱后最伟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统一,尽管相当部分(如河北藩镇)是流于形式,然毕竟使唐帜重新飘扬于全国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绵延了一个世纪。唐宪宗死后,唐穆宗即位元年,河北三镇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悉数脱离中央。直至唐朝灭亡也没再回来。

张伯仪 10 丁未 767

乌崇福 11 丁巳 777

张庭 1 戊辰 788

庞复 1 己巳 789

高正平 1 庚午 790

裴泰 11 辛未 791

赵昌 2 壬午 802

张舟 4 丙戌 806

马总 3 庚寅 810

张勔 1 癸巳 813

裴行立 5 癸巳 813

李象古 1 戊戌 818

桂仲武 1 己亥 819

裴行立 2 庚子 820

王承牟 1 壬寅 822

李元喜 5 壬寅 822

韩约 4 丁未 827

郑绰 2 辛亥 831

刘旻 1 癸丑 833

韩威 1 甲寅 834

田早 1 乙卯 835

马植 7 丙辰 836

武浑 3 癸亥 843

裴元裕 3 丙寅 846

田在宥 2 己巳 849

崔耿 2 辛未 851

李涿 3 癸酉 853

李弘甫 1 丙子 856

宋涯 1 丁丑 857

王式 1 戊寅 858

李鄠 2 己卯 859

王宽 1 辛巳 861

蔡袭 1 壬午 862

宋戎 1 癸未 863

高骈 4 甲申 864

宋浔 10 戊子 868

曹衮 4 戊戌 878

高茂卿 2 壬寅 882

谢肇 13 甲辰 884

安友权 7 丁巳 897

曲承欲 3 甲子 904

曲承颢 4 丁卯 907

曲承美 20 辛未 911

杨延艺 5 辛卯 931

矫公羡 2 丙申 936

横海节度使(784--908)程日华 5 甲子 784

程怀直 6 己巳 789

程怀信 10 乙亥 795

程执恭 13 乙酉 805

程权 1 戊戌 818

郑权 1 戊戌 818

乌重胤 3 戊戌 818

杜叔良 1 辛丑 821

王日简 1 壬寅 822

李光颜 1 壬寅 822

李全略 5 壬寅 822

李同捷 1 丁未 827

乌重胤 1 丁未 827

李寰 1 丁未 827

傅良弼 1 戊申 828

李佑 1 戊申 828

李岵 1 己酉 829

傅毅 1 己酉 829

殷侑 3 己酉 829

李彦佐 6 壬子 832

刘约 11 戊午 838

李琢 5 己巳 849

杜中立 7 甲戌 854

浑品 3 辛巳 861

卢简方 8 甲申 864

郑汉卿 8 壬辰 872

杨全玫 4 庚子 880

王铎 1 甲辰 884

杨全玫 1 乙巳 885

卢彦威 13 丙午 886

刘守文 9 己未 899

刘延祚 1 戊辰 908

宣歙节度使(758--913)

郑炅之 8 戊戌 758

陈少游 4 丙午 766

崔昭 6 庚戌 770

薛邕 11 丙辰 776

刘赞 9 丁卯 787

崔衍 9 丙子 796

路赞 1 乙酉 805

路应 5 乙酉 805

卢坦 1 庚寅 810

房式 2 庚寅 810

范传正 4 壬辰 812

王遂 2 丙申 816

窦易直 1 戊戌 818

元锡 4 己亥 819

崔群 4 癸卯 823

于敖 3 丁未 827

沈传师 3 庚戌 830

裴谊 1 癸丑 833

陆亘 1 癸丑 833

王质 2 甲寅 834

崔郸 2 丙辰 836

崔龟从 5 戊午 838

韦温 2 癸亥 843

高元裕 2 乙丑 845

裴休 2 丁卯 847

裴念 2 己巳 849

孔温业 3 辛未 851

崔玙 2 甲戌 854

郑薰 2 丙子 856

崔铉 1 戊寅 858

温璋 3 戊寅 858

崔准 2 辛巳 861

崔瑄 2 癸未 863

杜宣猷 1 乙酉 865

杨收 1 丙戌 866

李当 1 丁亥 867

裴璩 2 戊子 868

赵骘 1 庚寅 870

独孤霖 1 辛卯 871

李璋 1 壬辰 872

崔寓 4 癸巳 873

王凝 1 丁酉 877

崔玹 2 戊戌 878

裴虔余 2 庚子 880

窦潏 1 壬寅 882

秦彦 5 壬寅 882

赵鍠 2 丁未 887

杨行密 4 己酉 889

田鹄 11 壬子 892

台蒙 1 癸亥 903

杨渥 1 甲子 904

王茂章 2 乙丑 905

容管节度使(765--907)

耿慎惑 3 乙巳 765

元结 1 戊申 768

长孙全绪 1 己酉 769

王翃 9 庚戌 770

杜佑 1 己未 779

卢岳 1 庚申 780

元琇 1 辛酉 781

张献恭 3 壬戌 782

李复 2 乙丑 785

李罕 1 丁卯 787

戴叔伦 1 戊辰 788

王锷 5 己巳 789

房孺复 3 甲戌 794

房济 4 丁丑 797

韦丹 4 辛巳 801

房启 8 乙酉 805

窦群 1 癸巳 813

徐? 1 甲午 814

阳旻 6 乙未 815

严公素 1 辛丑 821

桂仲武 3 壬寅 822

严公素 3 乙巳 825

王茂元 7 戊申 828

胡沐 7 乙卯 835

李景仁 4 壬戌 842

韦廑 3 丙寅 846

唐持 7 己巳 849

王球 1 丙子 856

宋涯 5 丁丑 857

张茵 2 壬午 862

严公素 10 甲申 864

高秦 3 甲午 874

张同 2 丁酉 877

谢肇 1 己亥 879

崔焯 3 庚子 880

何鼎 13 癸卯 883

胡真 5 丙辰 896

李彦弼 2 辛酉 901

朱友伦 2 癸亥 903

庞巨昭 1 乙丑 905

姚彦章 1 丙寅 906

大同节度使(878--891)

李国昌 2 戊戌 878

李琢 1 庚子 880

赫连铎 10 辛丑 881

代北节度使(882--887)

李克用 1 壬寅 882

李国昌 4 癸卯 883

奉天节度使(881--884)

齐克俭 3 辛丑 881

保义军(806--807)

刘澭 1 丙戌 806

遂州武信军(899--907)

王宗佶 1 己未 899

王宗侃 2 庚申 900

张琳 1 壬戌 902

王宗瑶 3 癸亥 903

赵匡明 1 丙寅 906

金商节度使(887--906)

杨守宗 11 丁未 887

冯行袭 8 戊午 898

延州保塞军(883--907)

李孝恭 14 癸卯 883

李思谏 9 丁巳 897

胡敬璋 1 丙寅 906

湖州忠国军(885--907)

李师悦 11 乙巳 885

李彦徽 1 丙辰 896

高彦 9 丁巳 897

高澧 1 丙寅 906

龙剑节度使(885--891)

杨守贞 6 乙巳 885

彭州威戎军(888--894)

杨晟 6 戊申 888

丹延节度使(766--771)

辛德谦 3 丙午 766

周皓 2 己酉 769

陇州奉义军(783--784)

韦皋 1 癸亥 783

蔡州奉国军(882--905)

秦宗权 6 壬寅 882

申业 1 戊申 888

李璠 6 己酉 889

崔洪 6 乙卯 895

朱友裕 4 辛酉 901

佑国军(904--906)

韩建 2 甲子 904

王重师 1 丙寅 906

商州兴平军(756--761)

欧阳琟 2 丙申 756

王翊 1 戊戌 758

李奂 1 戊戌 758

韦伦 1 己亥 759

李叔明 1 庚子 760

左振 1 辛丑 761

凤州感义军(886--892)

杨晟 1 丙午 886

满存 6 丙午 886

洋州武定军(887--907)

李茂贞 1 丁未 887

杨守忠 5 戊申 888

李继密 7 癸丑 893

李继颜 1 庚申 900

李思敬 2 庚申 900

苏检 2 壬戌 902

冯行袭 1 甲子 904

王宗绾 2 乙丑 905

朗州武贞军(898--908)

雷满 3 戊午 898

雷彦威 3 辛酉 901

雷彦恭 4 甲子 904

东畿节度使(758--788)

李巨 1 戊戌 758

崔圆 1 己亥 759

韦陟 3 己亥 759

郭英乂 1 壬寅 762

李勉 16 癸卯 763

房宗偃 2 己未 779

路嗣恭 1 辛酉 781

郑叔则 2 辛酉 781

哥叔翰 2 癸亥 783

薛珏 1 乙丑 785

贾耽 1 丙寅 786

崔纵 2 丙寅 786

京畿节度使(756--784)

崔光远 8 丙申 756

王翊 3 甲辰 764

崔涣 1 丁未 767

敬括 4 戊申 768

李栖筠 4 壬子 772

李涵 3 丙辰 776

鲍防 1 己未 779

乔琳 1 己未 779

崔宁 2 己未 779

卢杞 1 辛酉 781

袁高 1 辛酉 781

卫宴 1 辛酉 781

杨真 1 壬戌 782

李昌巙 1 癸亥 783

浑瑊 1 癸亥 783

尚可孤 1 甲子 784

晋慈节度使(784--827)

康日知 4 甲子 784

崔汉衡 7 戊辰 788

姚齐梧 1 乙亥 795

崔穆 3 丙子 796

韦武 7 己卯 799

韦丹 16 丙戌 806

李寰 5 壬寅 822

秦州天雄军(852--905)

薛逵 5 壬申 852

李承勋 3 丁丑 857

高骈 3 庚辰 860

王宴石 2 癸未 863

马举 4 乙酉 865

独孤云 10 己丑 869

仇公遇 3 己亥 879

乐彦贞 6 壬寅 882

李茂庄 7 戊申 888

李继徽 2 乙卯 895

孙储 6 丁巳 897

李继勋 2 癸亥 903

同州节度使(882--907)

朱温 3 壬寅 882

郭璋 1 乙巳 885

庾崇 2 丙午 886

李茂庄 2 戊申 888

王行实 5 庚戌 890

苏文建 2 乙卯 895

李继瑭 1 丁巳 897

韩建 4 丁巳 897

赵珝 3 辛酉 901

刘知俊 3 甲子 904

邢洺节度使(884--906)

孟方立 5 甲辰 884

孟迁 1 己酉 889

安金俊 1 庚戌 890

安知建 1 辛亥 891

李存孝 3 辛亥 891

马师素 4 甲寅 894

葛从周 1 戊午 898

张归霸 5 己未 899

牛存节 3 癸亥 903

河中节度使(758--907)

赵泚 1 戊戌 758

王玙 1 己亥 759

崔寓 1 庚子 760

萧华 1 庚子 760

王昂 1 庚子 760

李光弼 1 辛丑 761

王昂 2 壬寅 762

崔寓 1 甲辰 764

畅瓘 1 甲辰 764

郭子仪 3 乙巳 765

高武光 6 戊申 768

赵惠伯 5 甲寅 774

王翔 1 己未 779

李怀光 1 己未 779

张镒 1 己未 779

杜亚 2 己未 779

赵惠伯 1 辛酉 781

关播 1 辛酉 781

李承 1 辛酉 781

李齐运 2 辛酉 781

吕鸣岳 1 癸亥 783

李怀光 1 甲子 784

李晟 1 甲子 784

唐朝臣 1 甲子 784

浑瑊 15 甲子 784

杜确 3 己卯 799

郑元 5 壬午 802

杜黄裳 1 丁亥 807

王锷 2 戊子 808

张茂昭 1 庚寅 810

张弘靖 3 辛卯 811

赵宗儒 3 甲午 814

吕元膺 2 丁酉 817

李绛 1 己亥 819

韩弘 2 庚子 820

郭钊 2 壬寅 822

李愿 1 甲忱 824

薛平 5 乙巳 825

李程 2 庚戌 830

王起 1 壬子 832

王智兴 2 癸丑 833

李程 1 乙卯 835

李听 3 丙辰 836

郑肃 2 己未 839

孙简 1 辛酉 841

李固言 1 壬戌 842

陈夷行 1 壬戌 842

崔元式 1 癸亥 843

石雄 1 甲子 844

韦恭甫 1 乙丑 845

崔铉 3 丙寅 846

崔璪 2 己巳 849

郑光 2 辛未 851

徐商 3 癸酉 853

崔玙 3 丙子 856

令狐綯 2 己卯 859

蒋伸 2 辛巳 861

毕諴 1 癸未 863

崔慎由 1 甲申 864

夏侯孜 6 甲申 864

杜审权 4 庚寅 870

曹确 2 甲午 874

刘侔 1 丙申 876

窦璟 1 丁酉 877

李都 2 戊戌 878

窦潏 1 庚子 880

王重荣 7 庚子 880

王重盈 8 丁未 887

崔胤 1 乙卯 895

王珂 6 乙卯 895

张存敬 1 辛酉 901

朱全忠 6 辛酉 901

陕虢节度使(759--907)

来瑱 1 己亥 759

李倕 1 庚子 760

郭英乂 3 庚子 760

皇甫温 11 癸卯 763

李国清 5 甲寅 774

杜亚 1 己未 779

李齐运 1 庚申 780

姚明扬 2 辛酉 781

张劝 2 癸亥 783

关于“《旧唐书》卷十七上 本纪第十七上(4)”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烟渚]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jingyan/202507-1062.html

(4)
烟渚的头像烟渚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烟渚的头像
    烟渚 2025年07月30日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烟渚”

  • 烟渚
    烟渚 2025年07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旧唐书》卷十七上 本纪第十七上(4)”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旧唐书》卷十七上 本纪第十七上(4)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 烟渚
    用户073009 2025年07月30日

    文章不错《《旧唐书》卷十七上 本纪第十七上(4)》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