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门西龙的特征

网上有关“马门西龙的特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门西龙的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合川马门溪龙 颈部最长的恐龙--合川马门溪龙 1957年,四川省石油石油勘探队和四川省博物馆在合川县太和镇的马门溪进行地质考察时,在半山腰发现了一具十分奇特的恐龙化石,他们立即进行了采集。该恐龙化石经世界著名恐龙专家、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恐龙研究的拓荒者与开创人杨钟健及我国另一位著名的恐龙专家赵喜进共同研究,确定它为为生活于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的一种蜥脚类恐龙,并且根据它的发现地点来命名了它的学名。 合川马门溪龙可以说是中国恐龙的骄傲。它的体形十分高大而雄伟,从头顶到尾尖全长达22米,身高为3.5米,估计它活着的时候体重可达40-50吨。合川马门溪龙的最大特点就是颈部特别长,达9米,是现生的长颈鹿的颈部长度的3倍!现生的哺乳动物,包括长颈鹿在内,都仅有7个颈椎,而马门溪龙却有19个颈椎,而与其同属蜥脚类的梁龙仅有十五个颈椎,难免会相形见绌。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人们发现的颈部最长的蜥脚类恐龙。如果它在地上行走时把脖子伸直,能轻而易举地把头伸进普通三层楼房的窗户。因此,当它用后腿站立时,可以够到高处的食物。它的颈部还特别生有肋骨,称为颈肋,也特别长,最长的可达3米,能与后面的第三个脊椎相连。这些颈肋互相连结,增强了颈部的力量,但颈部显得十分僵硬,连转动一下也很费力。 更有趣的是,这个恐龙王国中的"巨人"的头上竟然只有一个不足60厘米长的小脑袋。那么,它是如何依靠这个小脑袋和小嘴巴来维持生命的呢?人们推测,如果它要维持一天的活动,至少也得吃上300千克的食物,也就是说,每天24小时中,有23个小时它的小嘴巴都必须一刻不停地取食才行。难道这个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怪物"会另有人所未知的"绝招"吗?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蜥脚类恐龙都生活在不大深的湖泊中,以逃避肉食性恐龙的袭击。但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后,认为蜥脚类恐龙跟大象一样,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这主要是根据对蜥脚类恐龙骨胳的力学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例如它们的肩带(包括肩胛骨和乌喙骨)发育很完全,上臂的肱骨挺直而有力,关节面粗壮,两者通过附着的肌肉而相互关联。这种肱骨与肩带的关联方式正是陆生哺乳动物的特征,而发达的肩带是陆生脊推动物的标志。这种肩带不但能有效地连结前肢与躯干,而且能减少前肢落地时的震动。蜥脚类恐龙的腰带(即骨盆)比较牢固,它们的股骨(大腿骨)与胫骨、腓骨的关节也类似陆生动物。马门溪龙等蜥脚类恐龙都用四足行走,它们的跖骨与趾骨粗短,脚部骨胳的组合与构造也适应在陆地生活,而不适合水中生活,所以过去说蜥脚类恐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是不恰当的。 马门溪龙是陆生动物。它生活的四川盆地,当时气候较为温暖,曾生长着大量的蕨类植物以及松柏类、银杏类等裸子植物。马门溪龙成群结队地漫游在这绿色世界中,用钉状的小牙咀嚼植物为生,尽情享用着大自然赐予的美味。还有的科学家人为,它也可能用牙齿咬破湖边淤泥中的蛤蜊,以其鲜美的嫩肉为食。当它们遇到肉食性恐龙的袭击时,便群起而攻之,纷纷用尾巴上的尾锤来打击敌害。这种用尾锤来自卫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它们在陆上生活的又一例证。有人估计,在交配季节这个尾锤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帮助雄性在争夺雌性的战斗中抽打竞争者。 由于过去没有发现过以原始状态保存的马门溪龙的脚部化石,所以人们以为它的脚为五趾叉开的样子,呈扇面形。直到近几年,我国科学家找到了以原始状态保存的马门溪龙脚化石。根据这一发现,人们才明白马门溪龙等蜥脚类恐龙的脚果然与大象一样,跖骨呈垂直状,趾骨粗短,完全是适合陆地生活的形状。 目前这条合川马门溪龙的骨架标本就陈列在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内。我国的许多自然博物馆内也都有它的复制品。它站在博物馆里的样子很像是一座拱起的桥梁,四条柱子一样的巨腿则像四个桥墩,而长长的颈部和尾部就像桥墩上面的引桥。产于重庆市的合川马门溪龙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属于大型蜥脚类恐龙,体长22米,肩高3.5米,头小,颈长达9米,颈几乎占了体长的一半。合川马门溪龙是中国恐龙群中最闪亮耀眼的明星,它所挖掘出土的是上沙仙庙组地层,原来堆积在河流的紫红色砂岩、泥岩。这条巨龙出土时除了脑袋和前肢外,完整保存硕长的颈子有17到19节的颈椎,它利用长颈采食树稍顶端的枝叶,就像长颈鹿一般。在颈椎下方具有显着的柱状突出,彼此交缠叠置增加颈子的稳固,免于折损。颈椎与背脊椎都具有后凹型椎体。而椎骨是由四到六块椎体构成,神经棘癒合在一起。尾椎的前16节椎体是前凹型,神经棘低平,并且尾椎前後分叉。马门溪龙自己建构成一个马门溪科,杨锺健指出它与梁龙科有亲缘关系。但是,最近由重庆博物馆在raxian发掘一具合川马门溪龙部份骨架与一个极为完整的头骨。与庞大身躯相比,这个头骨极小;有趣的是它的齿列不像梁龙类铅笔状的牙齿而是呈勺状的。 《合川马门溪龙》作者:杨钟健 出版社或刊物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 出版时间或发表时间:1972-00-00 内容简要:个体大,身长约22米。各部脊椎较少,尾椎更少,但颈椎多于任何已知种(颈椎19、背椎12、荐椎4、尾椎35+)。颈椎几占体长的之半,颈部脊椎为微弱后凹型,腰部脊椎为明显的后凹型,前部16个尾椎为前凹型,后部尾椎为双平型。颈椎的神经棘低,前4个背椎的神经棘分叉,第5个以后的神经棘简单,末端粗壮;前三个荐椎的神经棘愈合,第4个荐椎和前部尾椎的神经棘呈勺状(前面突出,后面凹入)。尾椎脉弧第9个开始前后分叉。肠骨粗壮,其耻骨突位于肠骨中央,坐骨纤细。胫腓骨扁平,胫骨近端很发育,两者几乎等长。距骨较发育,其上胫腓骨关节面深凹,故中央突起很高。跖骨较短小,第一足趾的爪特别发达。

马门溪龙的脑袋较小,头骨较轻,并且头骨上有许多孔洞。鼻孔位于两侧,牙齿比较小,呈钉状。下颌则比较瘦长,成为马门溪龙的最显著的特征。眼睛大而圆,并且具有巩膜环,能够对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它的视力很强,能够迅速观察到危险情况,并能快速做出反应。

马门溪龙的颈部

颈部比较长,差不多是体长的一半。其颈部下方有很长的肋骨,颈椎达至19个,远超越其他蜥脚类的颈椎数目。颈椎长而细,但颈部并不灵活,主要借助与头部、肩部的关节来动作。不过,它颈部肌肉比较强健,很容易支撑起它的脑袋。

马门溪龙的身材

马门溪龙的长度和一个网球场一样长,它的脖子也是已知动物中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的模式标本身长22米,颈部长度为11米,是发现时的已知颈部最长动物。这个模式标本有19个颈椎,长有长条颈部肋骨。马门溪的长脖子使它能轻松地吃到高处的树叶。马门溪的长脖子也使它的身形显得非常苗条,而从整个身躯来看,它27000千克的体重也并不显得笨重。

马门溪龙的骨骼

背椎约12个,而尾椎相对较少。颈椎呈现后凹型,前部背椎神经棘顶端开始分叉,背椎的坑窝构造发育不是十分完善。它的腰椎呈现明显后凹型,前尾椎属于前凹型,后尾椎主要是双平型。脊骨比较粗,在脊骨中央的地方有一个耻骨突,但坐骨比较细长,胫骨近端较粗壮,并且长度大致相等,胫腓骨又呈现扁平状。它后肢的趾骨比较特殊,指爪也比较粗大。

马门溪龙的生活方式

马门溪龙生存于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当时,它生活的区域覆盖着茂密的树林,到处生长着针叶树和蕨类植物。当它穿越树林时,就会用它的钉状牙齿啃食树叶。不过,它能吃到高大树木的嫩叶,这主要归因于它的脖子比较长。通常情况之下,主要依靠四足行走,此时尾巴挺直,以保持身体平衡。若是在交配季节,它们就会用尾巴相互攻击,当遇到强敌时,尾巴又会成为武器,攻击敌害。

头小身大之谜

马门溪龙的躯体十分笨重,但头却很小,头长不过半米。这么一点小脑子要指挥全身活动,曾令古动物学家十分费解。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在合川马门溪龙骨盆的脊椎骨上,还有一个比脑子大的神经球,也可称“后脑”,起着中继站的作用,它与小小的脑子联合起来支配全身运动。由于神经中枢分散在两处

关于“马门西龙的特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凡荷]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yule/202507-272.html

(9)
凡荷的头像凡荷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凡荷的头像
    凡荷 2025年07月29日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凡荷”

  • 凡荷
    凡荷 2025年07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马门西龙的特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门西龙的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合川马门溪龙 颈部最...

  • 凡荷
    用户072905 2025年07月29日

    文章不错《马门西龙的特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