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配享孔子庙的文人都有谁-

网上有关“自古以来配享孔子庙的文人都有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自古以来配享孔子庙的文人都有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

1、颜子

又名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2、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3、子思子

原名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4、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5、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百度百科——孔子庙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弟子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

刘因为元代三大儒之一,然在学术史上,他的名气似乎比不上许衡和吴澄,这其中的原因黄百家在宋元学案中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有元之学者,鲁斋、静修、草庐三人耳。草庐后,至鲁斋、静修,盖元之所藉以立国者也。二子之中,鲁斋之功甚大,数十年彬彬号称名卿材大夫者,皆其门人,于是国人始知有圣贤之学。静修享年不永,所及不远。” ? 黄百家说元代这三位大儒对于该代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相比较而言,许衡在这方面的功劳最大,因为元代的很多名臣都是他的门人,而刘因比不上许衡的名气,其重要的原因是他去世的早,因为他只活了45岁。 《容城三贤文集》十二卷,清康熙刻光绪二十四年临安俞廷献香修本,刘因像 虽然如此,但黄百家还是认为就学术贡献而言,刘因其实超过了许衡,他在文中引用了虞邵庵的一段话为证:「 ”文正没,后之随声附影者,谓修辞申义为玩物而苟且于文章,谓辨疑答问为躐等而姑困其师长,谓无所猷为为涵养德性,谓深中厚貌为变化气质,外以聋瞽天下之耳目,内以蛊晦学者之心思,虽其流弊使然,亦是鲁斋所见,只具粗迹,故一世靡然而从之也。若静修者,天分尽高,居然曾点气象,固未可以功效轻优劣也。” 虞邵庵说,许衡去世后,他的追随者仍然很多,但是由于许衡的学问并不那么精细,所以他弟子们的治学态度也是如此。但到了刘因这里,因为他天分很高,并且虞邵庵认为刘因特别像孔子的著名弟子曾点,因此,站在这个角度而言,他认为不应当拿刘因跟许衡来比,因为他们二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分别的两个体系。 确如虞邵庵所言,刘因天资聪明,按照《元史》本传上的说法,他的出生就不凡:「 ”先生将生之夕,父梦神人马载一儿至其家,曰:‘善养之。’既觉而生,乃名曰骃,字梦骥。后改今名及字。” 《容城三贤文集》十二卷,清康熙刻光绪二十四年临安俞廷献香修本,书牌 在刘因快要出生时,他父亲梦到了一位神人骑在马上带来了一个男孩放到了他们家,并且告诉他要好好地养这个孩子。等他醒来之后,刘因就出生了。刘因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42岁了,可能是这个原因,其父对他特别疼爱。 而刘因也不负父亲的厚望,他自小就聪明过人,《静修先生墓表》中称:「 ”公生天资纯粹,三岁识书,日记千百言,随目所见,皆能成诵。六岁能诗,十岁能为文,落笔惊人。”刘因3岁就已识字,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能写上千字的记录,并且眼睛所见全都能背下来,在6岁时就能作诗,在10岁时文章已经写的让人吃惊。而他的才能不仅如此,他在《呈保定诸公》一诗中说:「 ”八龄书草字,观者如堵墙。九龄与《太玄》,十二能文章。” 刘因撰《樵庵乐府》民国十一年归安朱氏刻《彊村丛书》本,卷首 刘因在8岁时就能写草书,前来围观者竟然像一堵墙那样,在他9岁时就开始研究扬雄《太玄经》,故他的早慧确实是让人吃惊。 关于刘因的学业,《宋元学案》中称:「 ”刘因,字梦吉,雄州容城人。初从国子司业砚弥坚视训诂疏释之说,辄叹曰:‘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后于赵江汉复得周、程、张、邵、朱、吕之书,始曰:‘我固谓当有是也。’”刘因在年轻时是跟着砚弥坚学习训诂,学了一段时间后,他感叹说前代圣贤的宏大思想好像不仅仅是这些训诂之学,于是后来他又拜赵江汉为师,并从那里学得了周子、二程以来的理学思想,这让刘因感叹到,这样的思想才是自己最喜欢者。 其实,按照《墓表》上的说法,真正劝刘因学习儒家经典者,正是这位砚弥坚,《墓表》上记录了这件事:「 ”故国子司业砚公弥坚教授真定,先生从之游,同舍生皆莫能及,独中山滕公安上差可比。砚公皆异待之,谓先生父曰:‘令子经学贯通,文词浩瀚,当为名儒。’” 砚弥坚在真定给刘因上课,而他的众多弟子中仅有刘因和另一位叫滕公安的人最受砚先生看重。这位砚先生曾跟刘因的父亲说:让你儿子系统地研究儒家经典,他早晚有一天会成为有名的大儒。而后砚弥坚就系统地教刘因学习经学。 刘因撰《容城文靖刘先生文集》清康熙刻光绪二十四年临安俞廷献香修本 如此说来,刘因在这方面的启蒙师是砚弥坚,而不是《宋元学案》上所记录的赵江汉。然而《宋元学案》中全祖望的案语也是认为刘因的学问出自于赵江汉:「 ”静修先生亦出江汉之传,又别为一派。蕺山先生尝曰:‘静修颇近乎康节。’” 全祖望认为,刘因在赵江汉那里学得了理学观念,从此独立一派,刘因所独立者是怎样的派别呢?全祖望引用了刘宗周的说法,称刘因的学问接近于邵雍。从刘因对前代大儒的夸赞语中似乎也证明了刘宗周的这个说法:「 ”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元史·本传》) 刘因在赞赏的前儒中提到的第一位就是邵雍,他认为邵雍的学问天下第一大,周敦颐的学问天下最精,而二程的学问天下最正,可是到了朱熹这里,他又说朱熹的学问极其大极其精,并且也极其正。如此说来,他还是认为朱熹才是理学的真正集大成的人物。 显然,刘宗周的这句断语一定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刘因确实在象数学研究方面下了不少的工夫。关于象数学,虽然我在邵雍一篇中已经做了简述,但为了说清刘因的观念,故还需要略讲历史。 河图 讲到象数学,首先要讲河图洛书,这个概念最早记载于《易大传》:「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能是为了便于形象记忆,从汉代开始,这段记载变成了两个故事,一是说伏羲时在黄河内出现了一匹龙马,这匹马身上有着特殊的花纹,伏羲看到后,就是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画出了八卦,这就是汉代人对「 ”河出图”一句的形象解释。 而关于「 ”洛出书”也有这样一个故事,称赞夏朝的大禹时代,在洛河中出现了一只神龟,这只神龟背甲上的花纹是一种古文字,大禹就是根据这个神龟上的文字做出了「 ”洪范九畴”。 这两件事在历史上极其有名,为此后世专门纪念来祭祀,我在河南时特意找到了这个庙。由此可见,后世对这件事看得特别重要。 洛书 《易大传》的这句话在后世有各种解读,但是河图和洛书究竟是什么模样,其实谁也没见过,并且这两件神物出现的年代也有着各种争论,但到了宋代有位叫刘牧的人做出了《易数钩隐图》,而后朱震写了篇《汉上易传》,而该文内的图就是朱震根据刘牧所绘修订而成者。这两个图成为了后世著作中大量引用的范本,我把它抄录在这里。 但是朱熹却认为刘牧和朱震把河图和洛书弄反了,按照刘和朱的说法,有九个点位的数是河图,十个点位的数是洛书,朱熹认为要把这两者反过来,他在《文公易说》中称:「 ”世传一至九数者为河图,一至十数者为洛书,考之于古,正是反而置之。予于《启蒙》辩之详矣。”而他的弟子蔡元定也在《周易本义》中说:「 ”图书之象,自汉孔安国、刘歆,魏关朗子明,有宋康节先生邵雍尧夫,皆谓如此。至刘牧始两易其名,而诸家因之。故今复之,悉从其旧。” 虽说朱熹是理学的最高权威,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朱熹对河图洛书的更正并不正确,同时在元初有不少人又用其他方式来描绘河图洛书。 对于这些说法,商聚德先生在《刘因评传》中归为了三类,第一类是以邵雍在《皇极经世》中的八卦次序图为河图,第二类则是以邵雍所创造的先天图为河图,第三类则是以九数之图为河图。对这类的说法,刘因一一予以了驳斥,因为他觉得这些人就是出于私心,生编硬造创造出新的河图洛书,以此来证明自我的高明之处:「 ”然其自私者,必出于已而后是,是以致疑于其间者尚纷纷然也。有指伏羲八卦次序为之者;有指先天图而为之者;亦有主刘牧而疑朱子取舍之误者;近世大儒,又有自画一图为之者。” 那么,刘因认为谁说的才最正确呢?他在《河图辩》中说:「 ”河图之说,朱子尽之矣。后人虽欲议之,不可得而议之也。”他在这里明确地点出朱熹已经把河图洛书研究透了,其他人用不着再画出新的河图洛书了。刘因又在他所作的《河图辩》中大赞朱熹对河图洛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呜呼!朱子之于河图,虽推本为卦画之源,而欲人玩心于其间,然亦有不切之戒。而其为说,第于其理可通而事有可证者而叙次之,然亦有传疑,而未尝以为河之所出、伏羲之所目睹者必如是也。今斯人也,既以先儒之或有所传而来者尽以为非,而于千万世之下出于己手之所纂画者,自断以为必合乎天之所出,则是以天自处,其所见亦必有甚异于人者。惜不得从而问之,姑与诸说杂而记之,以俟参考。” 刘因在这里夸赞朱子的同时,仍然要批评那些做出新的河图洛书的人,他认为这些人总觉得自己比前代大儒要高明。 虽然如此,刘因自己却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觉得河图、太极图、先天图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期,但基本观念却一致,他觉得可以将这三图汇统为一图,他所作的《太极图后记》一文的前一段为:「 ”周子、邵子之学,先天、太极之图,虽不敢必其所传之出于一,而其理则未尝不一;而其理之出于河图者,则又未尝不一也。夫河图之中宫,则先天图之所谓无极,所谓太极,所谓道与心者也。先天图之所谓无极,所谓太极,所谓道与心者,即太极图之所谓无极而太极,所谓太极本无极,所谓人之所以最灵者也。” 刘因首先说,周敦颐和邵雍所作的先天图和太极图虽然所传不同,但道理却相同,而这两图也有太极的概念。接下来,他在该文中用了很长一个段落来解释这三图中的相同之处,因此商聚德先生总结说:「 ”刘因的这一大篇会通之词确有所见。这是因为,河图、太极图、先天图三者,都以阴阳奇偶作为基本观念,其致思方式本来一致。尽管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范畴理论自成体系,但毕竟有相通之处。”由此可知,刘因对这三图的理解仍然是以邵雍的象数思想为基础,难怪刘宗周认为刘因的学术思想偏重于邵雍。

当仁不让于师优秀教案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7则、第8则、第9则、第11则、第12则、第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引导学生鉴赏第9则、第13则选文。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选文解读

在弟子们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选文第1则:“叔孙武叔毁仲尼”,叔孙武叔是鲁国的大夫,“毁仲尼”就是诽谤仲尼。且看孔子的弟子怎么反应。“子贡曰”,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是孔子门下最擅长言谈的人之一。《论语·先进》篇记载:“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说孔门弟子各有所长,能说会道的是宰我和子贡,善于办理政事的是冉有和子路,长于古代文献的是子游和子夏。那就看看子贡是怎么说的:“无以为也”,好比说“无用为此”,指这样诽谤孔子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呢?因为“仲尼不可毁也”。为什么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呢?因为他的才德太高了:“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这句话意思是说,他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简单的一句话就使用了两个比方,而两个比方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孔子才德的出类拔萃说得淋漓尽致。就是因为孔子太卓异了,所以说他的坏话根本就没有用:“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自绝”指自行断绝跟对方的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说,纵使人们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出他们不自量罢了!

在弟子眼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孔子只是一介布衣,他所以让弟子如此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可是孔子本人却非常谦虚。他说,自己配不上“圣”和“仁”这两个字眼,自己可以称道的只是追求“圣”和“仁”的境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来不觉得疲倦,如此而已。孔子非常尊重弟子的人格。他告诫弟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选文第8则:“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南子是卫灵公宠幸的妃子,因为*乱放荡,为人们所不齿。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她把持着卫国的政权。孔子最后不得不去拜见了她。《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南子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等待孔子。孔子进门后,面朝北叩头行礼。南子在帷帐中拜了两拜,她披戴的环佩玉器互相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子路是孔子最耿直忠厚的学生。老师去见了南子,子路满肚子不高兴。这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且看孔子怎么对待子路的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矢之”就是对他发誓,“矢”通“誓”。“所……者”,相当于“假如……的话”,是先秦时候人们发誓时常用的格式。比如,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齐国,齐桓公对他十分优礼。他也把齐国当成了安乐窝。重耳的舅舅子犯以及其他随行大臣认为他应该有大志,而不应该贪图安乐,就把他灌醉了打发他上了路。重耳醒来,气愤地拿着戈追逐子犯。后来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晋国的时候,子犯对重耳说:臣背着马笼头和马缰绳随公子巡行天下,罪过甚多,请让我逃命去吧。重耳发誓:“所不与舅氏同心,有如白水!”意思是说,我如果不和舅父同心,请白水作证!孔子对子路就用了类似的格式发誓。“予所否者”可以理解为我假如不对的话、我假如做事情不合乎道义的话。“天厌之”就是说“天厌弃我吧”。孔子这样发誓,是极言自己没有不对的地方,文章的表现力因此大大加强了。总之,这里一个是子路不悦,一个是孔子矢之,很好地显示了孔子师徒的关系。就写法而言,张岱《四书遇》评论说:“子见南子,妙在子路一怒,则圣贤循礼蹈义家风,神气倍振。如读《水浒传》,黑旋风斫倒杏黄旗,则梁山忠义,倍觉肃然。”

从人格上说,孔子是把弟子放在跟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的。而且,他对弟子充满了关爱。选文第11则:“伯牛有疾”。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伯牛患的病不是通常的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伯牛有恶疾”。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包氏说:“牛有恶疾,不欲见人。”那么伯牛的恶疾具体说来是什么病呢?《淮南子·精神》篇提到:“冉伯牛为厉”;“厉”通“癞”,一般认为就是麻风病,又叫大麻风。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可使患者手足、面部以及眼发生残畸等等,半个世纪以前尚是一种不治之症。患此病者常常遭人嫌恶。可是孔子对伯牛却毫不鄙弃。“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这里“问”不是通常的询问的意思,而是探问、问候、慰问。伯牛不愿见人,所以孔子透过窗户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这个细节,透露了孔子对伯牛的无限关爱。孔子当时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前一句是感叹:“死亡,这是命啊!”其中的“之”字不是代词,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有人称之为音节助词。后两句则反复感叹道:“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裴骃《史记集解》引包氏说:“再言之者,痛之甚也。”前后三句感叹,流淌着孔子对伯牛的深情。选文第12则:“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是鲁国人。他死的时候还很年轻。“噫”是感叹声,就好比说“唉”。“天丧予”意思是老天要了我的命,可见他是极度的悲痛。有人评论孔子这句话,说:“节短音长,言尽而意不穷。”(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二、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对弟子的爱往往体现出他的道德选择。伯牛和颜渊两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论语·先进》篇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意思是指孔子众弟子中德行好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孔子为伯牛感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个“斯人也”就包含着他对伯牛德行的推许。选文第13则:“颜渊死,子哭之恸。”“恸”意思是说悲哀过甚,以至于变动容貌。跟着他的众弟子说:“子恸矣!”意思是说:“您太过悲哀了!”孔子则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作一句疑问:“有恸乎”,意思是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真的太过悲哀了吗。再作一句反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说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夫”这里相当于“此”,“夫人”就是“这个人”;“谁为”就是“为谁”的意思。这个反问里面,同样包含着孔子对颜回德行的高度推许。选文第9则“贤哉,回也”一段,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孔子对颜回德行的赞叹。

从写法上说,“贤哉,回也”一段和“颜渊死,子哭之恸”一段,都是非常完美的文字。钱穆分析前一段说:“此章……共二十八字,而‘回也’二字重复了三次,‘贤哉’二字重复两次,且又多出了‘人不堪其忧’五字,像是虚设。本为赞颜子,何必涉及他人。此一章如用刘知几《史通》点烦法,则二十八字中应可圈去十一字,大可改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章正为多出了上举之十一字,便就富了文学性,此所谓咏叹*泆,充分表达出孔子称赞颜回之一番内心情感来。‘人不堪其忧’五字,正是称赞颜回的反衬,是一种加倍渲染。此章正为能多用复字复句,又从反面衬托,所以能表现得赞叹情味,十分充足。若在字句上力求削简,便不够表达出那一番赞叹的情味来。”又分析后一段说:“此章既曲折,又沉着。孔子当时自己哭得很悲伤,但他不自知,要由学生在旁告诉提醒他。那是何等描述,真好极了……往下‘曰有恸乎’四字,问得更妙。孔子哭得悲伤,但孔子不自知,旁人提醒他,孔子还是模糊如在梦中,一片痴情,更见其悲伤之真挚。文学最高境界,在能表现人之内心情感,更贵能表达到细致深处。如是则人生即文学,文学即人生。二者融凝,成为文学中最上佳作。”(钱穆《中国文学中的散文小品》,《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此外,本节材料所记录的一些细节,也值得细细咀嚼。孔子要弟子畅谈志向,子路“率尔而对”。一个细节,把子路坦率自信的性格表露无遗。孔子问到曾点,曾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一个细节,让曾点潇洒超脱的性格跃然纸上。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弦歌之声,“莞尔而笑”;孔子感觉子路说话不够谦让,“哂之”。这两个笑,使孔子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提示: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完全相同。孔子作为教师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政教伦理方面引导后学。而现在的教师,其社会功能除在思想品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要向后学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当然,这些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辨析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及:夫子之不可及也(比得上,赶得上)/比及三年(等到)

斯:所谓立之斯立(则,就)/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这个)

焉:忽焉在后(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割鸡焉用牛刀(怎么)

如:如或知尔(假如,如果)/如五六十(或)

有关资料

1.评“颜渊喟然叹曰”章

周子所谓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此也。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2.评“若圣与仁”章

公西华亦慧。

(《四书评》)

3.评“贤哉,回也”章

问:“颜子‘不改其乐’,莫是乐个贫否?”曰:“颜子私欲克尽,故乐,却不是专乐个贫。须知他不干贫事,元自有个乐,始得。”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4.评“侍坐”章

读“曾皙言志”一章,曰:“此处正要理会。如子路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冉有云:‘可使足民。’不知如何施设得便如此。曾皙意思固是高远,须是看他如何得如此。若子细体认得这意思分明,令人消得无限利禄鄙吝之心。须如此看,方有意味。”

冉求公西赤言皆退让,却是见子路被哂后,计较如此说。子路是真。此四人气象好看。

曾点之志,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故其言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恭甫问:“曾点‘咏而归’,意思如何?”曰:“曾点见处极高,只是工夫疏略。他狂之病处易见,却要看他狂之好处是如何。缘他日用之间,见得天理流行,故他意思常恁地好。只如‘莫春浴沂’数句,也只是略略地说将过。”又曰:“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荡。庄子见处亦高,只不合将来玩弄了。”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十)

四段事三样文法,变化之中又极齐整,真妙文也。

子路节一“哂”,曾点节一“与”,而求、赤二节无论赞,复于末节补出,又是一样叙法,极变化亦极齐整。

四人四段事,末节在曾皙口中与夫子一齐会合,补明“哂由”之故与三子之可取,而“与点”之故终未明也,神味更远,令人想像。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子路节与下曾点节正好对看,“率尔”与“铿尔,舍瑟”相对,“哂之”与“喟然”相对。

(清·俞廷镳《四书评本》)

5.评“伯牛有疾”章

方将问人之疾,情意凄怆……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往复缭绕,情至恳切,意味深长。

(清·牛运震《论语随笔》)

6.评“伯牛有疾”“颜渊死”两章

“伯牛有疾”章、“颜渊死。子曰:‘噫……’”以下二章,皆后人哀祭之所本也,节短音长,言尽而意不穷。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7.评“颜渊死”章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一语,恸极了!

颜子死后,夫子哭之如此。因思世上人竟有死后令人笑者,复有生前令人哭者,更有生前令人笑者,真是可恸。

(《四书评》)

参考译文

1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2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3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

4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可以这样说罢了。”

公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5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6孔子说:“诸位认为我有所隐瞒吧?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7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刀!”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说:“从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不过是跟他开玩笑罢了!”

8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假如不对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9孔子说:“颜回多么有才德啊!一竹筐饭,一瓢子水,住在狭窄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愁苦,可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才德啊!”

10子路、曾点(字子皙)、冉求(字子有)、公西赤(字子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受拘束而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们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将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于大国之间,有军队来侵凌它,饥荒接着兵灾到来;如果我仲由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道德。”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方圆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假使让我冉求来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衣食丰足。至于那礼乐教化,就要等德行高的人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呢?”

公西赤回答:“不是说我能做什么,愿意学习啊。诸侯祭祀的事情,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情,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司仪啊(相即傧相,是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有等级差别,所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曾点,你怎么样呢?”

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指弹奏终了时最后一声高音),曾点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跟三位说的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夹衣已经穿得住了,我跟五六个成年男子,还有六七个男孩儿,在沂水中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啊!”

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出去了,曾点后来才离开。曾点说:“那三位说的怎么样?”

孔子说:“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问:“老师为什么对仲由笑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他的话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出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

“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

“在宗庙祭祀,或者会盟,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做小相,那谁还能做大相呢!”

11伯牛得了病(据说是麻风病),孔子去问候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死亡,这是命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

12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

13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为悲伤。跟着他的人说:“您哀痛过度了!”孔子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关于“自古以来配享孔子庙的文人都有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香波]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yule/202507-804.html

(5)
香波的头像香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香波的头像
    香波 2025年07月30日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香波”

  • 香波
    香波 2025年07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自古以来配享孔子庙的文人都有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自古以来配享孔子庙的文人都有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 香波
    用户073010 2025年07月30日

    文章不错《自古以来配享孔子庙的文人都有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