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淮河文化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淮河文化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关于淮河的诗句
1、淮河任沿溯唐 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2、未σ淮河蔚宋 卢祖皋 《清平乐·柳边深院》3、淮河北去炊烟少宋 刘克庄 《忆秦娥·梅谢了》4、淮河孽未诛唐 元稹 《奉和权相公行次临阙驿,逢郑仆射相公归朝,》5、又安能分若畎浍淮河与夫岷吴之巨江唐 元稹 《怅望桥边旧城郭》6、今晨渡淮河宋 文天祥 《过淮河宿阚石有感》7、淮河营外火牛阵现代 老舍 《再集马派名剧赠马连良》8、入到淮河意不佳宋 杨万里 《初入淮河四绝句》9、万里淮河听雨声宋 汪元量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三十三》10、霜风九月上淮河宋 方回 《听航船歌十首》11、淮河新水平宋 黎廷瑞 《送友游淮》12、又传毡帐迫淮河宋 刘克庄 《郑宁示边报走笔戏赠》13、淮河在何许宋 释善珍 《征妇怨效张籍》14、万里淮河听雨声宋 汪元量 《湖州歌九十八首》15、煊耙焕淮河?宋 王镃 《月色催花》16、个是淮河冻作冰宋 杨万里 《登楚州城》17、却思两日淮河浪宋 杨万里 《过磨盘得风挂帆》18、独立淮河暮雨时宋 杨万里 《雨作,抵暮复晴五首》19、不怕淮河更风浪宋 杨万里 《至洪泽》20、淮河共乡土宋 张柏父 《送郑惟泰丞江山》21、马蹄带得淮河冰明 郭真顺 《俞将军引》22、淮河东游色惆怅明 刘崧 《观邓侍郎石磬歌》23、淮河涛澜九月高明 陆釴 《送邵文敬主事》24、淮河一道达清河明 汤珍 《浪淘沙(三首)》25、飞过淮河去明 叶子奇 《杨褒忠公墓》。
2. 关于淮河有哪些诗词1、淮河北去炊烟少(宋·刘克庄·《忆秦娥》)2、万里淮河听雨声(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3、未σ淮河蔚(宋·卢祖皋·《清平乐》)4、入到淮河意不佳(宋·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5、淮河任沿溯(唐·储光羲·《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6、霜风九月上淮河(宋·方回·《听航船歌十首》)7、今晨渡淮河(宋·文天祥·《过淮河宿阚石有感》)8、独立淮河暮雨时(宋·杨万里·《雨作,抵暮复晴五首》)9、淮河孽未诛(唐·元稹·《奉和权相公行次临阙驿,逢郑仆射相公归朝,》)10、万里淮河听雨声(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三十三》)11、淮河营外火牛阵(现代·老舍·《再集马派名剧赠马连良》)12、淮河在何许(宋·释善珍·《征妇怨效张籍》)13、煊耙焕淮河?(宋·王镃·《月色催花》)14、淮河共乡土(宋·张柏父·《送郑惟泰丞江山》)15、淮河新水平(宋·黎廷瑞·《送友游淮》)16、个是淮河冻作冰(宋·杨万里·《登楚州城》)17、却思两日淮河浪(宋·杨万里·《过磨盘得风挂帆》)18、不怕淮河更风浪(宋·杨万里·《至洪泽》)19、淮河涛澜九月高(明·陆釴·《送邵文敬主事》)20、飞过淮河去(明·叶子奇·《杨褒忠公墓》)。
3. 关于淮河的诗词有哪些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唐 · 杜牧《泊秦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 宋 ·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 汉 · 曹操《蒿里行》入淮清洛渐漫漫 —— 宋 ·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唐 · 韦应物《闻雁》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唐 ·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第四首一作张籍诗)》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宋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 —— 宋 · 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 宋 · 苏轼《江神子·恨别》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 唐 ·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 唐 · 韦应物《简卢陟》淮河北去炊烟少 —— 宋 · 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淮阴五刑,鸟尽弓藏 —— 魏晋 · 曹丕《煌煌京洛行》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 宋 ·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 五代 ·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参考资料 诗词名句:/chaxun/shiju/first/%E6%B7%AE。
4. 淮河地域文化底蕴是什么因为秦岭—淮河南北两边的自然景观迥然不同。当北方还是寒冬的季节,而南方早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了。所以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方的分界线。
那么造成秦岭—淮河南北两边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的原因是由于南北方的气候存在差异,所以南北方的气温和降水也是不同的。
南北方在降水和气温上所存在的差异。南北方在一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气温和年降水量的不同也使得南北方在主要的粮食作物、耕地的类型和河流水文等方面不同。
南北方的人们除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即人文环境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外,其实南北方在人文精神方面也是不同的,这种人文精神主要是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比如在传统的地方戏曲上就体现得尤为明显。
南北方差异比较:
自然环境的差异
比较项目
南方
北方
一月平均气温
(高于或低于0℃)
高于0℃
低于0℃
年降水量
(大于或小于800毫米)
大于800毫米(湿润地区)
小于800毫米(半湿润地区)
耕地类型
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为主
小麦为主
主要经济作物
茶叶、甘蔗、柑橘等
棉花、甜菜、苹果等
家禽牲畜
鸭、鹅、水牛、山羊等
鸡、黄牛、驴、马、绵羊等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河流水文
河湖多、水量大、冬季不结冰、利于航运
河湖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便于航运
人文环境的差异
民居特色
“人字形”屋顶、多敞口、注意通风、防雨、屋顶坡度大(防雨通风型)
平顶居多、注意防寒、墙壁窗户严密、屋顶平缓(防寒保暖型)
饮食习惯
喜欢吃米饭、口味偏甜
喜欢吃面食、口味偏咸
交通工具
陆路、水上交通都很发达
基本上没有水运
陆路交通发达
5. 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徽州——历史地名,简称“徽”,古称歙州。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四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有关徽州的诗词摘选如下:《赠总上人兼简无求居士二首》年代: 宋 作者: 刘子翚多谢徽州吴使君,新诗问劳意何勤。无求已得心空乐,更作无心出岫云。
《江东报英烈拟封二字侯喜成三绝》年代: 宋 作者: 钱时焕章飞报下徽州,英烈将褒二字侯。千古沉沉黄壤骨,一朝提上碧云头。
《张安国约同赋仇氏{匡去王加赣}瓮酒》年代: 宋 作者: 张栻人间炎热不可耐,君家瓮头春未央。想当醉倒卧永日,梦绕清淮归故乡。
后生那得识此酒,从君乞方还肯否。徽州作赋为欷歔,荆州诗来端起予。
《张提学寄先师文正公新集至代简为答》年代: 明 作者: 邵宝遗书新刻自徽州,千里缄来百拜收。自信叔孙知不朽,未应巢父得长留。
秘藏不作山中计,重购还供海外求。青眼独看张侍御,瓣香今有古风流。
《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年代: 明 作者: 汤显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简介: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古徽州钟灵毓秀,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徽州为“东南邹鲁”。
篇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
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读“绝句黄鹂窗万船”,会写“句吴万”
2、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齐读)
2、学字:“绝”。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这个字的意思是把丝线割断。
扩词:断绝、绝技、绝活、绝招。
3、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
(2)出示“黄鹂”图。
怎样记住这个“鹂”字?(加一加)
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 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
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 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图,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你找到了诗中的表示颜色的字吗?请小朋友在书上圈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仿佛有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美好的画面。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 ,柳树 ,黄鹂,白鹭 。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
(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诗人说“千秋雪”。
板书“今”,加一点:“今”变为“令”。
“令”字变成“含”(变的过程中说:大家看,令字一点被咬掉,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师:诗人从窗口向远望,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镶嵌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向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船只)泊就是停泊位的意思。
去哪儿的船?(东吴)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百家姓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吴是一个姓氏。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
(2)所以从东吴来的船只路途遥远,诗中用一个词---万里。现在同学们能明白这句诗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时,横变提,而且右半部不出头。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
四、背诵古诗
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自由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齐诵。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六、巩固生字
1.回顾“绝、鹂、窗、船”的记法
2.字卡抽读所有生字
3.指导书写“句、吴、万”
篇二:二年级下 绝句 杜甫 教学设计《绝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绝句》,理解古诗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背诵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我想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几首古诗就藏在图画里,我们一起去把它们找出来,好不好?
(出示《草》、《宿新市徐公店》的,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春天)春天是美丽的、多彩的。有许多人歌颂过春天,有许多人赞美过春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优美的诗作。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吧。
它的题目是《绝句》(课件出示)
(板书:绝句,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生跟着老师书空)
课件出示:绝句是一种古诗的体裁,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4、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78页,看看杜甫所写的这首绝句是几言绝句。
(学生看后回答)
(二)初读古诗,尝试感悟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检查生字:要读好杜甫的《绝句》,必须穿过一个美丽的生字花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生字和拼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师:(课件出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这也是绝句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让我们通过一个游戏体会一下。
4、对对子游戏。
师:对对子,同学们都对过吧,和老师一起来对对子!
师:两个 对 生:一行
师:黄鹂 对 生:白鹭
师:鸣翠柳 对 生:上青天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 对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下两句同上)
师生合作,师1、3句,生2、4句。
男女生合作,男生1、3句,女生2、4句。
5、师:好了,同学们,读得快乐吧?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欣赏诗中的美景吧。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同学们快看,多么美丽的风景啊?谁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啊?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板书)
2、感悟诗中的色彩。
师:美丽的风景之所以打动人心,肯定少不了漂亮的色彩。你能找道这些景物的色彩吗?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藏在这四种景物中的四种美丽的颜色,那么在课前导学单中有没有答对啊?
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风景。
3、感悟前两句。
(1)师:今天老师介绍两个新伙伴给大家认识一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黄鹂翠柳的)
师:谁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唱歌。如果学生没有说的很完整,比方说漏掉“两只”“翠绿”,就提醒他们说完整。
提示:小鸟叫,可以用哪个字?(鸣,板书)
师质疑:两个。“只”在古代汉语里不做量词用。
师:你能找到藏在这幅画中的诗句吗?(课件出示诗句)
(2)指导朗读。
师:两只小黄鹂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啊?
随机采访:小黄鹂,你在说些什么啊?那你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两个黄鹂鸣翠柳”。
(3)师:近处的柳树上有欢乐歌唱的黄鹂,那么远处的.蓝色的天空中有什么啊?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蓝天白鹭图)。
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见了一行白鹭在天上飞。) 一行:横着排叫行,竖着排叫列。
(随机出示诗句)
师:白鹭在蓝天飞翔,作者用了一个“上”字?你有什么感觉?请你来读一读?哪位同学能让白鹭再往上飞高一点?(请学生朗读)
(一行行同学赛读,理解一行的意思。)
(4)朗读前两句诗。
师: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是多么清新自然的一张画啊!多么美丽的一张画啊,你们喜欢吗?(生:喜欢)此时,大家已经和诗人心意相通了,诗人也很喜欢这风景,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你们的喜欢吧。
4、感悟后两句。
(1)师:看过高飞的白鹭,诗人的视线开始往下移,另一番景色出现在他眼前,这美丽的景色就在这两句诗中。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师:对于这两句诗,同学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质疑,再让其他知道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预设:
篇三: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江苏省宝应县韦镇乡中心小学 陈刚
杜甫的《绝句》全诗仅二十八字,描写的景物却极有特色。诗人寓主观之情于客观之景,寓胸中之意实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 “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3)学生看书上插图,一边手指景物,一边自由朗读。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尝试在脑里再现画面。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3、三读悟其情
(1)比较读。在黑板上出示: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雪,
门泊东吴船。
读一读,与原句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声色兼美)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后两句意境开阔)
(2)表演读。播放课前制作好的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随后要求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要求他们掇民对古诗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表现出来,甚至可以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关于“关于淮河文化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初珍]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yule/202508-398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初珍”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淮河文化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淮河文化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关...
文章不错《关于淮河文化的诗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