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春秋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秋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距今5000年前的“五帝”时期、以及夏商周三代,一直到距今2200年前秦统一中国,这3000年里中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国众多,号称有“万邦”.当时对诸侯国的管理接近于放任自流的松散联盟形式.
从西周开始,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司马、司徒、司空.“九卿”是三公下面的九个中央机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东周时期,诸侯国互相兼并,形成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基本沿用西周的官制.后来,由秦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统一.
周朝官制
西周是在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非常犟大的国家.它的犟大不仅仅由於它广袤的国土、更是由於它丰富的文化,这其中就包含着政治思想的传承,西周时代的政治思想以及官职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严格的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
中央政制
三公和太宰
西周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其下分设六卿、五官等.由於三公之类的官职是授予位高爵尊的诸侯的,而诸侯们在出任周朝大臣的时候也要治理自己的国家,所以三公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通常执掌中央权力的是太宰,太宰本来是王室的家庭事务总管,因亲近统治者,所以从夏商以来太宰的地位一直处於上升的趋势中,在西周可以说达到了顶点.
在非常时期,诸侯出任的三公就因为其本人所掌握的犟大武力而发挥着实际的执政权力,周成王初立之时,以「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周公旦「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直到七年后成王成年,周公才还政於成王.此间,周公、召公数次以成王的名义征发诸国兵,平定管、蔡、武庚的叛乱,重新征服乘武王去世而叛乱的东方五国,权力实际上超越了当时的周成王.《史记·周本纪》说「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由此可见三公的权力.成王年幼时,周公为了很好的保护和照顾成王,还兼任了太宰,总领王家事务,这也是后来太宰权力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春秋时期,周朝的执政者称正卿、冢宰,其下间有一二副职,称介卿.平王东迁之后,一直以郑国的国君(伯爵)为正卿.后来周王夺取政权,并由此和郑国开战,之后的中央设两名卿士,以右卿士为首.春秋中后期,王室日渐衰落,中央执政者是所谓的伯.这里的伯不是伯爵的意思,而是受周天子授权管理诸侯的特别职务.出任伯的,都是诸侯中武力犟大、道德高尚而为诸侯所敬畏者.历史上总共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位,称春秋五霸.这些受命称伯的诸侯对外以周天子的名义统帅诸侯、对内以「伯父」、「伯舅」的名义代天子理政.周朝固有的卿士等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动.
战国时代,王室衰微,已经失去了中央政府的地位,成为一个很小的地方政权.
六卿/五官/宫内官
六卿、五官分掌国家事务,在他们之下是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等较为低级的官员.大都,管理诸侯以及周天子宗亲们的采邑;小伯,管理卿、大夫的采邑;艺人,泛指有专门技术的如卜、祝、巫师、工师等官员;表臣百司,泛指在六卿、五官府上执行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吏;太史,撰写国史、记录周天子和百官举止,草撰周天子的册命;尹伯,位次五官的总执行官;庶常吉士,位次大夫,是最低级的世袭官员.
周天子除了朝臣之外,还保留了很多专门管理王室内务的官员,如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等.虎贲,周王的禁军;缀衣,管理王室的衣服装饰,与后世的尚衣相仿;趣马,管理王室车马;小尹,总管一类事务的王室总管;携仆,管理王室日常使用的各类器物;百司,执行各类勤杂事务的小官吏;庶府,管理王室财物.
典制
《周礼》所述的周朝体制十分精密、宏大,因此受到后人的质疑,认为是后人托古所作.按照《周礼》的记载,周朝的中央政权的组织是以冢宰为首的天地四时六官制度.
天官冢宰
「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冢宰的属官称为「治官」.包括太宰卿一(太宰为官名,卿为爵位,以下同,只有一个名称的为爵位)、小宰中大夫二、宰夫下大夫四、上士八、中士十六、旅下士三十二.太宰的职责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其六典是: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抚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诰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可见冢宰实际上相当於首相的地位.
地官司徒
「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抚邦国」,司徒的属官称为「教官」.包括大司徒卿一、小司徒中大夫二、乡师下大夫四、上士八、中士十六、旅下士三十二.大司徒管理版籍、人民田土之事.小司徒管理京城以及四郊人民、田地、赋税事务.
春官宗伯
「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宗伯的属官称为「礼官」.包括大宗伯卿一、小宗伯中大夫二、肆师下大夫四、上士八、中士十六、旅下士三十二.大宗伯管理天子、诸侯的堞谱、继承、祭祀事务.小宗伯管理太庙神主事务.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前朝官职和后宫妃位是怎么样的?还有怎么称呼诸侯?
西周的六卿首领,春秋时称为“正卿”或“冢宰”,也有称为“相”。正卿尚有一、二副贰,称为“介卿”。东周王朝的执政正卿,开始是郑伯,至隐公八年(前715年)后,是郑伯和虢公,郑伯为主卿士,虢公为右卿士。至桓公五年(前707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王以诸侯伐郑,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周公黑肩将左军。从《左传》行文看,大概右卿士的地位高于左卿士(中原各国尚右,南方楚国尚左)。从此以后,虢、周二公并掌周政。到了僖公五年(前655年),虢国灭,虢公丑奔京师,自此,虢公也失政。下一阶段周室的执政者就是周公。以后周公又与王子虎、王叔桓公等同执周政。至春秋后期,周政权才落在单、刘二氏手中。这两人也是王期的右、左卿士。
春秋官名
编辑
太宰
《周官》首列“天官冢宰”,其僚之首称为“太宰卿”,下列太宰的职司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太宰就是相职。但太宰这个官,从春秋中叶以后,地位就逐渐下降了,这大概是春秋后期周王室公室地位下降的缘故,因为太宰本身是王室公室的家宰,王室衰落,其家宰自然地也随之失去了控制权。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重要职官是司徒、司马、司空,其次为司寇,这些是掌管诸侯朝政的官。
司徒治民,“司”是掌管、“徒”是徒役,指服军役和各种劳役的民众,司徒治民事,掌户籍;
司马治军,战国以前重车战,兵车用马拉,每辆战车用四匹马,中间两匹称“服马”,两旁称“骖马”。马在车战时代起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以“马”命官,掌管军事的官就称司马。司马的佐助称为少司马。主管养马的校人(或称校正)是司马的属官;
司空管土地,主要职责是测量土地的远近、辨别土地的好坏,以便授于民众耕种,并编定赋税的征收数额。
司寇掌管刑狱诉讼,治寇盗。这些官称在中原列国多有设置,其职司也大同小异。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称王,诸侯国国君称公(后来才称王),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关于“春秋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立蓉]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yule/202508-499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立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春秋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秋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距今5...
文章不错《春秋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