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在研项目

网上有关“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在研项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在研项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06年在研项目

序号 项 目 项 目 名 称

负责人

1 何国庚 20螺杆压缩机齿型研究

2 舒水明 ****的优化型式及热稳定性研究

3 何国庚 co2移动式空调器

4 舒水明 保护热板法实验测量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5 丁国忠 高频热声热机的频谱理论和实验研究

6 张晓青 回热器性能试验装置

7 陈焕新 煤代油后CO2压缩机运行工况分析及研究

8 何国庚 小型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器

9 何国庚 液氧液氮冷量互换放散氧气液化回收装置

10 舒水明 蒸汽制冷相关技术预研

11 周良弼 368汽油机功率扭矩计算分析

12 高世伦 636M主动力系统的声模拟系统研制

13 蒋炎坤 750直列三缸高速发动机的测控策略设计与编程

14 黄荣华 EQD180N-20天然气发动机活塞温度测量与分析技术

15 成晓北 H190柴油机机旁电动辅助系统(滑油、冷却)设计

16 张煜盛 TBD620增压柴油机活塞温度测量

17 黄荣华 YC6M360-20型柴油机气缸盖复杂流动与传热的整体数值模拟及试验研

18 黄荣华 柴油机机体缸盖冷却流场计算规范研究

19 陈国华 柴油机进气系统三维流动过程分析

20 黄荣华 柴油机冷却润滑试验系统

21 高世伦 超声液位传感器、调节器等研制及订货

22 高世伦 大型水电机组维修仿真及可视化技术研究

23 叶晓明 动载活动轴承热弹流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模型研究

24 魏明锐 二甲醚发动机燃料超临界雾化与蒸发的机理研究

25 张煜盛 二甲醚燃烧边界条件与燃烧化学协同控制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26 蒋炎坤 管系减震降噪问题研究

27 黄荣华 纳米远红外复合材料油、气环保节能器试验

28 蒋炎坤 汽车发动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29 高世伦 三自由度电动平台

30 陈国华 小型汽油机数值分析与应用

31 高世伦 信号调节器变压器等器件研制

32 张宗杰 中小型船舶节能和环保技术推广应用

33 刘根凡 凯龙化工集团乳化器在线安全监测系统

34 陈良才 轻柴油蒸馏仪馏出量的新型光学检测方法研究

35 刘根凡 全血细胞成像分析系统研制和开发

36 李华飞 热浸铝钢渗铝层/基体界面空洞的形成机理及预防

37 舒朝晖 旋转切向流强化中药膜微滤的机理研究

38 丘纪华 #8炉冷态试验及热态调试

39 张世红 45/2.45-M1型CFB锅炉燃烧技术

40 陈 刚 660MW机组锅炉非设计煤种高效低污染燃烧的研究与优化调整技术

41 郑 瑛 CAO碳化煅烧循环分离CO2的机理研究

42 郑楚光 o2/co2循环燃烧及污染物的协同脱除

43 曾汉才 催化处理活性炭纤维联合脱除S02/NOX/HG污染物的研究

44 熊友辉 动力配煤理论和预测方法的综合研究

45 柳朝晖 非等温气粒两相湍流中颗粒所见标量统计特性研究

46 郭照立 格子Bloltzmann方法的原理、模型及应用

47 陈 刚 广州发电厂锅炉燃煤拓宽适应性改造技术开发

48 张世红 混煤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49 周英彪 火力发电机组启停、调峰成本软件分析及开发

50 郭 欣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燃煤烟气汞吸附气固反应机理研究

51 陆继东 基于模型化方法的罩式退火炉自适应控制技术的研究

52 陆继东 激光感生击穿光谱煤质测量原理与技术研究

53 姚? 洪 碱金属、重金属及未燃净碳对汞多相氧化研究

54 孙路石 焦作爱依斯万方电力有限公司#1炉燃烧器改造

55 傅培舫 矿物共融影响粉煤焦]燃烧机理与SCT模型的研究

56 孙路石 来宾电厂#1锅炉燃烧系统改造

57 孙路石 来宾电厂2#锅炉燃烧系统

58 周怀春 裂解炉辐射段流场、温度场模拟软件开发

59 周怀春 煤燃烧实验台研究开发与制作

60 徐明厚 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与协同脱除

61 徐明厚 燃煤污染及其综合防治

62 张军营 燃煤重金属脱除的研究

63 熊友辉 燃烧红外气体分析法在线飞灰含碳量测试系统

64 周怀春 燃烧三维可视化诊断及机组负荷控制新技术研究

65 徐明厚 燃烧污染与排气进化

66 周怀春 燃用无烟煤锅炉煤种适应性分析

67 周怀春 热轧厂3号加热炉三维温度可视化监测系统

68 陈 刚 沙角C电厂燃料设备点检工作平台开发

69 丘纪华 沙市热电厂#9锅炉空预器性能试验

70 丘纪华 沙市热电厂7、9#炉燃烧调整

71 丘纪华 沙市热电厂9号炉冷态试验及热态调试

72 张世红 双床并置流化床超高温烟气发生技术

73 熊友辉 填埋场气体质量流量测量系统研制

分类: 理工学科 >> 工程技术科学

解析:

声制冷技术

声制冷技术是一种涉及声学和热力学两大学科的边缘技术。本文介绍了声制冷技术的发展史和几种声制冷机的基本原理,并论述了它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家电制冷系统中用于降低噪声、提高效率的可行性。

关键词:家用电器 热声效应 声制冷

Acoustic reftaiyanggeration technology is a boundary science which is beeen acoustics and thermodynamies.In this paper,the history of acoustic reftaiyanggeration technology and basal theotaiyanges of some kinds of acoustic reftaiyanggerators are introduced.Then its applied prospect is discussed,especially the possibility that it is used to reduce noises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in family electtaiyangcal appliance.

Keywords:family electtaiyangcal appliance thermoacoustic effect acoustic reftaiyanggeration

目前的电冰箱及空调器所使用的制冷技术多为通过压缩机由制冷剂制冷。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它被称为电冰箱和空调器中不可缺少的“血液”,但近年来人们发现由于全世界大量使用氟利昂已使地球臭氧层变得稀薄,温室效应太阳益明显,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危害。国际上已制定了控制氟利昂使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一些国家相继宣布,到本世纪末,将全部停止氟利昂的使用。因此,制冷技术科技界将面临两条途径:一是寻求氟利昂的替代物,这方面国内外正在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就目前情况看,这些替代物并不十分理想,例如它的制冷效率以及和润滑油的兼容性并不理想,而且这些替代物是否对人类生存环境绝对无害,还要经历很长时间的考验,才能下定论;另一条途径则是广泛地开发新的制冷技术。在此情况下,声制冷技术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1 声制冷原理

所谓声制冷,即利用声能达到热量从冷端转移到热端的一门技术。在热力学中,最基本的热机有两类:发动机和制冷机。发动机将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部分转化为机械能输出,并向低温热源释放热量。制冷机则消耗外界提供的功,由低温热源泵热,并向高温热源释放热量。这里它没有对热机中功的形式加以限制,它可以是机械能形式的功,也可以是电功,磁功等。声能是一种振荡形式的能量,如果能够实现热能与声能的相互转化并与外界热源的热量交换,即可制成声发动机和声制冷机。利用热声效应可以实现声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以及与外热源的热量交换。

1.1 热声效应

热声效应是指可压缩的流体的声振荡与固体介质之间由于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时均能量效应。可产生热声效应的流体介质必须有可压缩性、较大的热膨胀系数、小的普朗特数,而且对于要求较大温差,较小能量流密度的场合,流体比热要小,对于要求较小温差,较大能量流密度的场合,流体比热要大。因此,理想气体如空气、氦气,特别是氦气,适用于较大温差,较小能量流密度的场合;在近临界区的简单液体,如CO2,简单的碳氢化合物CmHm等,适用于较小温差,较大能量流密度的场合。显然,后者适用于家用电器的制冷。

其实,在我们的太阳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热声效应”(1)。例如,在讲演者周围建立起的声场中,声波在空气介质中传播,会引起压强与位移的变化。而压强与位移的变化又会导致气体介质的温度振荡,这些变化与振荡以及它们与周围固体边界发生相互作用就会产生热声效应。但是这里由热声效应引起的局部温度振荡和热流的量都很小,前者约为10-4℃,后者约为10-8w/m2,所以人们不易感觉得到,更无法加以利用了。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声源的能量较小,如果声源的

图1 共振型热声制冷机的工作原理

图2 驻波热声制冷机

图3 行波热声制冷机

图4 Stirling制冷机

能量有足够大,那么由热声效应引起的温度振荡和热流也就相当可观了。下面的实例就能说明这一点,房间内的高声谈话,在相距1m处的声压级约为68~74dB;蒸汽机车在5m处的声压级约为110dB;飞机强力发动机在相距5m处的声压级约为140dB,它的声功率约为104w。如果能有如此之大功率的声源,就很有必要利用热声效应进行转换了。

从能量转换角度,可以将热声效应分为两类:一是用热来产生声,即热驱动的声振荡,二是用声来产生热流,即声驱动的热传输。对应这两类热声效应制成的热机也分为两类:热声发动机和热声制冷机(简称声制冷机)。

1.2 声制冷的基本原理

热声发动机和热声制冷机都是利用热声效应制成的热机。现以共振热声制冷机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见图1)。

由图1(a)可知,它是由声源和声共振器构成。声源S可以是低频活塞式声发生器或改装的中频扬声器,它的作用是实现声功的输入。声共振器里又包括热声管组、热端热交换器、冷端热交换器和气体介质。冷端热交换器从外界热源吸收热量,实现热量的输入。热端热交换器向外界热源释放热量,实现热量的输出。热声管组实现声功和热量的相互转换。声共振器是为了在内部建立起声驻波场,这样声源输出功率虽不太大,但波腹处的声压级却很高。

首先,声源发出声音在气体介质中传播时产生声压,声压引起了气体介质的绝热压缩或绝热膨胀(即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压缩和膨胀)。这样,会导致气体温度变化,然后与管组发生热交换。图1(b)所示,右边气团因声波作用发生绝热膨胀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此时右边气团温度低于当时与之*近的管组温度,因此右边气团从管组得到能量。同时左边气团发生绝热压缩,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因此左边位置的气团会将热量传递给与之*近的管组。这样,在一个声波周期内,气团就使热量沿管组从右边移到左边,通常一个气团和温度变化及其转移的热量都是微量。因此,必须有一系列的气团,以合适的相位接力式地工作,才能将足够的热量泵向声压波腹处而产生显著的热声效应。这样就要求热声管组的整体长度和宽度都必须足够大,才能沿管组方向产生定向热流,使热由低温端泵到高温端,使低温端得以制冷。

2 声制冷机的类型

2.1 共振型声制冷机

共振型声制冷机又分为共振型驻波声制冷机和共振型行波声制冷机。

共振型驻波声制冷机是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由低温物理专家Wheatlay领导的小组,在1986年研制成功的。它以Rott和Thomann关于驻波声场的热声理论为指导,利用在管内产生的接近共振的驻波声场来产生热声效应进行工作。如图2所示,它的声源是一个声发生器,声发生器提供动力产生声振动。声共振器的终端是一个共振球体,这样可使在热声管组末端的冷端热交换器处的阻抗为零(使质点速度最大),因而在热声管组中产生声驻波。这种制冷机只有一个运动部件,即声发生器。它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为198K,在246K时制冷量为3W,性能系数为卡诺循环的12%。

共振型行波声制冷机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Ceperley于1979年提出的。它包括声发生器、室温热端热交换器、热声管组、冷端热交换器及行波声导管。如图3所示,这些部件构成一个行波回路,而回路的长度正好应为一个声波长。声发生器提供动力产生声振荡。在声回路中产生接近共振的行波声场。冷端热交换器从低温热源吸收能量,热量由热声管组消耗声功从低温端泵向高温端,热端交换器将热声管组来的热流释放给环境。这种声制冷机也只有一个运动部件,即声发生器。

2.2 回热式声制冷机

Stirling声制冷机是回热式声制冷机的典型。

图5 脉冲管制冷机

Stirling声制冷机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声吸收器的行波式制冷机。最基本的Stirling声制冷机包括以下部件:声发生器、热端热交换器、热声管组、冷端热交换器和声吸收器。如图4所示,这种声制冷机是*声发生器活塞和声吸收器活塞的协调运动来建立行波声场的,即声发生器活塞运动超前声吸收器活塞运动一个相位角θ(0<θ<π)。当θ约为π/2时,其中声场的行波能量可达到最大。还有一种Stirling制冷机带有排出器结构,即分置式声制冷机。其中排出器作用是一端吸收声功,而在另一端输出声功,它起到了声功流反馈作用,其它部件作用与基本的Stirling制冷机相同。

Stirling制冷机的特点是工作温度范围宽,效率较高,结构紧凑。分置式结构,体积小,重量轻,特别适用于机载冷却设备。

2.3 脉冲管制冷机

早在1963年就有人提出了脉冲管制冷机,它是一个行波声制冷机和驻波声制冷机的组合(2)。它由声发生器、热端热交换器1、热声管组、冷端热交换器、脉冲管和热端热交换器2等部件组成,如图5所示。其中脉冲管和热端热交换器2的作用是接受由冷端热交换器输入的声功流以建立驻波场。

脉冲管制冷机近几年来得到很大发展,由基本型脉冲管制冷发展到小孔型脉冲管和双向进气型脉冲管制冷机等型式。小孔型脉冲管制冷机在带有脉冲管的热端热交换器2处又加了一个亥姆霍兹共振器,它是一种共振吸收结构。当其工作在共振频率附近时,由于小孔声阻产生强烈的声吸收作用,声功被吸收耗散为热。这样制冷机中声场的行波分量得以增强,热声管组泵热量增加。小孔型脉冲管制冷机的性能比基本型脉冲管制冷机性能大为改善,其泵热能力和达到的最低温度与Stirling制冷机接近,但其行波分量的增强是以共振器耗散功为代价,其制冷系数小于Stirling制冷机。

双向进气式脉冲管制冷机在小孔型脉冲管制冷机的基础上,用一段旁路管道将带脉冲管的热端热交换器2与热端热交换器1连接起来,管道中的气柱相当于排气结构。这些在热交换器1处形成“双向进气”,当阻抗匹配合理时,可通过该管道吸收一部分声功,使制冷能力和效率有所提高。

上述声制冷机所用的声介质多为气体介质。气体介质适用于较大温差,较小能量流密度场合,它不适合用于家电行业中的电冰箱和空调器。我们知道,液体介质适用于较小温差,较大能量流密度场合,所以将声制冷机中的气体介质改为液体介质,无疑会带来较佳效果。美国的Los Alamos实验室采用了液态丙烯作为声介质。因其较大的热膨胀系数和较小的体积压缩率,在高压下工作时,制冷功率和效率都会显著提高。

3 声制冷机的发展前景

声制冷机的研究和开发兴起于本世纪80年代。在这方面工作的主 要有美国Los Alamos实验室及美国海军研究生院。Los Alamos于1990年展示了一台热声制冷机,制冷最低温度达89K,在制冷温度为120K时,制冷功率为5W。美国加州的海军研究生院于80年代曾研制了一台热声冰箱(STAR)用于1992年1月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在地面产生比室温低80K的温度,当制冷功率为3W时,峰值效率为卡诺热机的20%。这两台声制冷机都使用电动声源,工作频率在400~500Hz之间。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目前正致力于声制冷的家用电冰箱和空调器的研究和开发。声制冷的家用电冰箱(TALSR)已研制成功,冷藏室温度为4℃,冷冻室的温度可达-22℃(3)。

当前,声制冷原理已用于红外传感、雷达及其它低温电子器件的降温。低温电子器件的制冷问题与常规民用制冷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要求制冷温度低(-50℃~-200℃)。但制冷量不大,要求制冷机的机械振动小,可*性高和小型轻量化。声制冷技术刚好适合了这些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期望声制冷技术在低温电子学器件制冷方面有好的应用前景。

4 结束语

目前,家用电冰箱和空调器均采用机械式的压缩机制冷技术。鉴于广大用户对静音化的要求极为迫切,国内外在家电制冷设备的降噪技术方面也做出不少的成绩,但更高水平的静音化目前困难不少。我们设想在不久的将来能在电冰箱制冷系统上附加一套结构简单的声制冷系统并以电冰箱压缩机的噪声作为声制冷系统的能源,将会使整台电冰箱或空调器的制冷效率进一步提高,而其噪声将有突破性的下降。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在研项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蚁淑丽]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zhishi/202508-2523.html

(1)
蚁淑丽的头像蚁淑丽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蚁淑丽的头像
    蚁淑丽 2025年08月04日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蚁淑丽”

  • 蚁淑丽
    蚁淑丽 2025年08月0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在研项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在研项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 蚁淑丽
    用户080403 2025年08月04日

    文章不错《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在研项目》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