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到巴里坤多少公里路程

网上有关“哈密到巴里坤多少公里路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哈密到巴里坤多少公里路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哈密到巴里坤145.3公里路程。根据查询百度地图显示,建议通过驾车的方式在两地来往,驾车全程需要2小时19分钟左右。2016年2月18日,哈密地区撤地设市。辖伊州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共43个乡镇街道(15个镇、2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157个村71个社区。哈密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39个民族。辖区内设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新星市,驻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公司、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20多家中央、自治区驻哈单位。地理位置与面积。哈密位于新疆东部,地跨东天山南北,东西相距约404千米,南北相距约440千米,总面积14.21万平方千米。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市为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市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接壤,有长达577.6千米的国界线,设有国家一类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口岸之一。地形地貌与气候。哈密地形轮廓可概括为四山夹三盆,中间高南北低,地势差异大,中部是天山主脉,呈北东-南西走向延展;南北两侧是中低山区,整个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哈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但由于天山山脉的影响,造成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大致上山南干热,降水极少;山北阴凉,降水稍多。

新疆东天山(土屋东-三岔口)试验区

东天山隧道的意义是让哈密市伊州区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真正实现了有限联通,进一步改善了新疆东部地区天北之间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当地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G575线巴里坤至哈密段公路项目控制性工程东天山隧道,穿越东天山山脉,避免了泥石流、崩塌、雪害等地质灾害和极端天气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实现了安全、快速、全天候、全年候畅通的目标。

同时将G30连霍高速、G7京新高速、G335线、G312线四条国家干线公路连通,成为新疆东部地区纵贯天山南北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对完善国家公路网布局,加快新疆公路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G575线巴里坤至哈密公路通车后,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及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交通+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天山隧道的亮点

1、钢结构加工中心

使用智能蝴蝶机焊接机器人、智能焊网机等提升钢筋加工精度和工艺品质;引进了三臂凿岩台车、悬臂式掘进机,使用全液压自行栈桥等提高施工效率;在全线推行班组长安全质量责任制和“6S”管理,把控质量,筑工匠精神,实现了“机械化替人,自动化减人”。

2、安全管理

在隧道主洞进出口洞口分别设置了一座安全教育培训体验馆,这也是新疆首次在在建项目工地上设置安全教育培训体验馆。馆内设有VR虚拟现实、综合用电、模拟逃生通道等近十项体验项目,并强制要求所有进场队伍必须分批进行体验,通过近似真实的体验,不断提升所有参建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东天山特长隧道

3.2.2.1 光谱数据采集

野外岩石光谱测量主要在2006年6月份开展,该试验区属干旱区地表,几乎没有植被,有利于野外光谱测量。测量仪器为ASD-FR 光谱仪。测量时间为10:05~16:10,大多在11:00~15:00之间,光照度一般在6万lux以上,垂直测量高度为120cm左右。

测量采用剖面和散点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试验区的地质情况和研究目标,经踏勘后,选择了四条的岩性剖面以及六个矿床(矿化点)(图3-2-7),即第三分区的大花岗岩体——红沟大剖面,第二分区沿着东流的河沟长剖面、兰新国道-南湖铁矿公路大剖面及第一分区的南湖公社—红滩金矿西边的大花岗岩体长剖面,土墩铜-镍矿、黄山铜-镍矿、黄山东铜-镍矿、金山金矿、香山铜-镍矿等,并补充了一些零散测试点,总共布设测量点85个,包括了区内主要代表性的岩石。对每一地物目标都进行多次光谱测量,并观察和记录测量参量(测点位置、日期、时间、太阳角、观察角等)、天气状态(天气、云量、云状、光照度、风速、风向等)、目标特征(地层、岩性、主要矿物成分、颜色、颗粒度等)、表面状态(风化程度、覆盖物、覆盖面积比等)及背景特征等信息。采岩石标本或样品120块,在实验室以1000W的卤素灯管产生的平行光作为入射光,对样品的表面分别作了光谱测试,也对部分样品作了岩矿鉴定和化学分析。

3.2.2.2 试验区典型岩石矿物光谱特征

3.2.2.2.1 试验区野外踏勘剖面岩石矿物光谱特征

根据岩层走向、构造展布等地质要素,在整个试验区共布置四条野外地质剖面,如图3-2-7所示。这些剖面横跨了该区的主要地层,穿越了该区主要的侵入岩体以及不同构造带。

3.2.2.2.1.1 剖面Ⅰ

位于试验区第三分区的最东边,沿着南北向河谷布置(图3-2-7(c)),出露岩性主要分为闪长花岗岩、细晶闪长岩、蚀变凝灰岩、辉绿岩等。

图3-2-8为本区一些代表性岩石的光谱曲线。2350φ、2250φ、2200φ、2000φ、1135φ及950φ附近都有吸收峰。2350φ处的吸收特征可能由Mg-OH组合键引起,也可能由 引起,但 吸收特征以其左宽右窄的非对称性特征区别于Mg-OH的吸收特征。2250φ吸收特征也可能由氢氧化镁Mg-OH组合键在晶体中占据不同等效位置引起。940φ(2v1+v3)和1135φ(v1+v2+v3)处的吸收峰是孤立水分子的吸收谱带。由于大气水带的强吸收,噪声的影响大,1400φ及1900φ附近的吸收特征无法识别。2000φ附近的弱吸收峰可能是由岩石样品中少量 引起(2v1+2v3)。42~57号光谱曲线在2000~2500nm波段范围内吸收特征不太明显,可能是蚀变强度较弱所致。

3.2.2.2.1.2 剖面Ⅱ

黄山东铜-镍矿剖面位于试验区第三分区中部B11-4—B11-5位置上(图3-2-7(c)),矿区矿石大多可见黄钾铁钒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少数矿石样品可见滑石化、高岭土化。矿区岩石可分为橄榄岩、花岗岩类及片岩。片岩蚀变矿物以绿泥石为主,兼有绢云母,花岗岩蚀变矿物为绿帘石,橄榄岩中橄榄石为钙镁橄榄石,部分蚀变为蛇纹石。

图3-2-9为矿石代表性的光谱曲线。曲线26(实线)为滑石化的矿石的光谱曲线,550φ附近的弱吸收峰是三价铁离子吸收谱带。成非对称展布于700~1400φ之间,吸收峰位于1000φ附近的特征谱带是铁的氢氧化物的吸收谱带。2300φ和2380φ附近的吸收峰是Mg-OH的吸收特征。由于Fe离子的掩盖,孔雀石中Cu2+内电子跃迁在800φ附近产生的宽谱带不甚明显。曲线35(虚线)为无滑石化矿石的光谱曲线。从该曲线看出在1000φ附近有铁的氢氧化物的弱吸收谱带外,没有短波红外的光谱特征。

图3-2-10为矿区代表性的片岩光谱曲线,曲线154和159为褐铁矿化光谱曲线,两条曲线都出现Mg-OH特征吸收,除此之外,曲线159还出现Al-OH特征吸收(手标本鉴定样品中含绢云母)。

图3-2-11为矿区有代表性的花岗岩类的光谱曲线,曲线中对称展布于800~1000φ之间,吸收谷位于900φ的吸收特征是铁硅酸盐的特征谱带,非对称展布于1100φ附近的弱吸收特征可能是铁的氢氧化物的特征谱带。在2000~2500φ之间出现了Fe-OH和Mg-OH的特征谱带。花岗岩类之所以出现上述吸收谱带组合,可能是由长石蚀变为绿帘石所致,上述光谱曲线是绿帘石的光谱曲线。

图3-2-7 试验区地面光谱测试位置示意图

(粗黑点为布标、自然地标光谱测试点,白点为岩矿光谱测试点,短箭头为矿床上的岩性剖面测试)

图3-2-8 剖面I岩石光谱曲线

图3-2-9 矿石光谱曲线

图3-2-10 片岩光谱曲线

图3-2-11 代表性花岗岩类光谱曲线

图3-2-12为橄榄岩光谱曲线,位于520φ附近的弱吸收峰可能是Fe3+的特征吸收,吸收谷位于1000φ附近并对称展布于800~1400φ的吸收峰为铁的碳酸盐矿物的特征吸收,其中也可能有铁的氢氧化物的贡献。位于2322φ附近的主吸收峰和右侧的次级吸收峰是Mg-OH组合键的特征吸收。大多数光谱曲线没有明显吸收特征,反映蚀变较弱,且以镁橄榄石为主。

图3-2-12 橄榄岩光谱曲线

3.2.2.2.1.3 剖面Ⅲ

香山东铜-镍矿剖面位于试验区第三分区样号621-1位置处(图3-2-7(c)),岩石有辉长岩、花岗岩、石英碎块。

图3-2-13为辉长岩的光谱曲线,曲线009无明显吸收特征,为未蚀变辉长岩。曲线004出现2200φ、2250φ的弱吸收峰,2350φ的强吸收峰,说明岩石经受一定程度蚀变。

图3-2-14花岗岩光谱曲线中,490φ、950φ附近有较弱的三价铁离子特征谱,在2300φ附近有较弱的镁羟基光谱。图3-2-15 的石英光谱曲线中几乎没有特征谱带,在2250φ、2350φ有极弱的谱带,不清晰。

图3-2-13 辉长岩光谱曲线

图3-2-14 花岗岩光谱曲线

图3-2-15 石英光谱曲线

3.2.2.2.1.4 剖面Ⅳ

该剖面位于试验区第三分区样号621-2位置上(图3-2-7(c)),主要为金山金矿区,其岩石大致分为石英脉、辉长岩、片岩与千糜岩,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为本矿床最为发育的蚀变类型,石英脉中以绢云母化、褐铁矿化为主,辉长岩中以绿泥石化、褐铁矿化为主,片岩与千糜岩中三种蚀变类型同时出现。片岩与千糜岩光谱曲线基本一致,图3-2-16、图3-2-17、图3-2-18分别为三类岩石的代表性的光谱曲线。

图3-2-16 石英脉光谱曲线

图3-2-17 辉长岩光谱曲线

石英脉光谱曲线中,1400φ及1900φ附近的宽而强的吸收谱带为孤立水分子特征吸收,考虑到750~1400φ之间没有出现铁的氢氧化物明显的吸收特征,可能是石英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所致。2200φ附近为Al-OH特征吸收,2350φ附近为Mg-OH特征吸收。与石英共生的片岩千糜岩化中有绢云母产出,所以石英样品在2200φ附近的吸收可能也是绢云母所致。

辉长岩光谱曲线中900φ附近宽而弱的是铁硅酸盐的特征吸收,2350φ及2250φ附近的双吸收特征为Mg—OH组合键的特征吸收,这三个吸收组合是由岩石中的绿泥石化蚀变引起(本矿床普遍绿泥石化)。700φ~1400φ之间宽而且是非对称展布的吸收峰是铁的氢氧化物的特征吸收,1400φ、1900φ附近同时出现宽吸收峰是孤立水分子的特征吸收,这三个吸收峰组合可能是由褐铁矿化所致。

图3-2-18 片岩千糜岩光谱曲线

片岩千糜岩的吸收谱带除了2200φ附近Al-OH吸收特征外(绢云母化所致),其余吸收谱带组合与辉长岩类似。

3.2.2.2.2 室内光谱特征分析

试验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干墩组(C1g)、梧桐窝子组(C2w)的火山岩、碎屑岩建造及第三系桃树园子组(E3—N1)的砾岩夹石膏层和第四系(Q4)土壤。区内侵入岩较发育,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体均有出露。本次测试的岩性有中酸性火山熔岩、次火山岩、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如中酸性安山岩、玄武岩、石英岩、凝灰岩等;以碎屑岩为主的梧桐窝子组中见有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千枚岩、板岩、辉绿片岩、灰岩等等,区内分布主要岩性有辉石岩( )、透辉岩( )、辉长岩( )、辉绿岩、花岗闪长岩( )、闪长花岗岩( )、石英二长岩( )、斜长花岗斑岩( )、钾长花岗岩( )等等。它们的光谱特征见表3-2-6所示。

3.2.2.2.2.1 岩石光谱特性

黑云变质粘土质含砾砂岩(0613-4)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约占75%。样品呈褐色,在可见光波段上490φ附近清晰的Fe3+吸收特征;1100φ附近的Fe2+吸收强、且宽;在短波红外的1400φ、1900φ附近吸收特征较强,说明样品中含有分子H2O;在2200φ、2300φ附近的相对较弱的吸收特征,如浅色的Al-OH矿物,绢云母和深色的Mg-OH矿物、绿泥石等所引起。

石英岩(样号:80623-4)主要由石英组成,占90%。在可见光波段上几乎不能识别有铁离子的光谱特征;在短波红外的1400φ、1900φ附近有较强的吸收特征,尤其在1900φ波长处吸收谷深且宽,说明样品中含有较多的分子H2O;根据2200φ、2300φ附近相对很弱的吸收特征可以推断其含有少量的Al-OH矿物和Mg-OH矿物,如绢云母和绿泥石等。

凝灰岩(样号:0618-010C)呈灰绿色。在可见光波段490φ附近有较弱的Fe3+吸收特征;1100φ附近有一宽而浅的Fe2+吸收;在短波红外1400φ的吸收较弱,在1900φ附近有较强的吸收特征,说明样品中含有分子H2O;在2300φ附近相对较弱的特征吸收为Mg-OH矿物,如绿泥石引起。

表3-2-6 东天山土屋东三岔口实验区主要岩石的光谱特征

续表

续表

变质炭质砂岩(0614-06)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约占70%。光谱曲线从可见光到短波红外2000φ反射率一直逐渐上升,由于样品中含有较多的深色黑云母和炭质的影响,在可见、近红外区间上反射率较低,吸收特征不明显。

粉晶质灰岩(0613-9)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占95%以上。有铁染,在1100φ附近有一较宽的吸收深浅的Fe2+吸收;短波红外2000φ附近较宽的吸收特征和2350φ附近相对极强的吸收特征,由方解石中的 成分引起。

炭质砂质绢云板岩(0614-07A)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约占70%。光谱曲线与变质炭质砂岩类似。

安山玄武岩(0618-008B)的光谱曲线从可见光到短波红外1800φ反射率一直呈上升变化,之后呈下降变化。在可见光波段、近红外上有490φ、890φ的Fe3+点特征吸收,后者吸收特征很强;在短波红外的1400φ弱吸收以及1900φ附近中等强度的吸收特征,说明样品中含少量分子H2O。

石榴变质粘土质粉砂岩(0613-5)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占60%~70%。光谱曲线从可见光到短波红外2000φ反射率一直呈上升变化,之后呈下降变化。在可见光波段、近红外上反射率较低,说明样品中可能含有深色的黑云母,在岩矿鉴定中得到证实(黑云母含量为25%);在短波红外的1900φ、2200φ附近有较弱的吸收特征,两处较强的吸收特征说明样品中含少量分子H2O和含有少量浅色的Al-OH矿物,如绢云母等。

绿帘黑云石英片岩(0623-06B)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约占70%。光谱曲线从可见光到短波红外2000φ反射率一直呈上升变化,之后呈下降变化。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上反射率较低,说明样品中可能含有深色的黑云母,在岩矿鉴定中也得到证实(黑云母占30%),但在1100φ附近较宽的两价铁离子吸收;在短波红外1400φ弱吸收、1900φ和2200φ中等强度的吸收特征,在2300φ附近较强的吸收特征,这些特征吸收说明样品中含有分子H2O和深色的Mg-OH,如绿帘石矿物等。

绿泥石化片岩(0618-001A)的光谱曲线从可见光到短波红外2000φ反射率总体上呈上升变化,之后呈下降变化。在可见光波段有760φ、890φFe3+的光谱特征,近红外上1100φ处有Fe2+光谱吸收特征;在短波红外的1400φ处有极弱的OH-吸收,在1900φ附近有很强的分子H2O吸收特征;在2200φ、2300φ这两处较强的吸收特征说明样品中含有少量浅色的Al-OH矿物,如绢云母,和较多的暗色Mg-OH矿物,如绿帘石等。

3.2.2.2.2.2 岩浆岩和火山岩的光谱特性

灰绿色的变质角闪辉石岩(0615-3H)主要是由透闪石、角闪石组成,约占70%。光谱曲线从可见光到短波红外2000φ反射率一直呈上升变化,之后呈下降变化。在可见光波段、近红外上反射率较低,在760φ有较弱的三价铁离子的光谱特征,在1100φ有极宽、极深的二价铁离子光谱;在短波红外的1400φ有一较弱吸收尖锐的OH-特征,1900φ宽而深的吸收表明有H2O的吸收,2200φ和2450φ由弱的吸收,而在2300φ附近有较强的吸收特征,说明样品中含少量浅色的Al-OH矿物,如绢云母,和大量的暗色Mg-OH矿物绿泥石。

闪长岩体在区域内分布较广,在金山金矿、红滩金矿、土墩铜镍矿、黄山和黄山东铜镍矿等地均有样品采集,部分样品有矿化现象,主要为辉长闪长岩和很少量的二长闪长岩。样品还包括在区域上分布的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等。近矿的辉长闪长岩普遍发生程度不同的褐铁矿化、绿泥石化或绢云母化,与其光谱曲线特征相吻合。在黄山东铜镍矿(图3-2-19)其光谱曲线主要表现出600~1500φ宽的铁离子吸收带或600~1000φ宽的铜离子吸收带,部分样品可见较弱的褐铁矿化吸收特征(500φ和900φ附近的吸收),波长2000~2500φ区域反映绿泥石、绢云母及方解石等矿物的混合吸收特征(绢云母2204φ,绿泥石2272φ,方解石2345φ);黄山铜镍矿(图3-2-20)处辉长闪长岩特征是褐铁矿化较强(500φ和900φ附近的吸收峰明显),绿泥石和绢云母化较轻微(2000~2500φ范围吸收特征微弱,绢云母2220φ,绿泥石2267φ(次级)和2344φ);土墩铜镍矿和金山金矿处为绿泥石化闪长岩(图3-2-21),具有典型的绿泥石光谱特征,可见600~1500φ宽缓的铁离子吸收谱带,长波范围绿泥石特征吸收谱带位于2277φ(次级)和2344φ附近;红滩金矿区出露主要为弱蚀变细晶闪长岩(图3-2-22),曲线总体比较平直,可见很弱的褐铁矿化特征(500φ、900φ吸收峰)和弱绢云母化(2220φ谱带)、弱绿泥石化谱带(2246φ(次级)和2344φ附近);区域上分布的英云闪长岩光谱曲线表现轻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特征(图3-2-23),短波范围内可见微弱的宽缓铁离子吸收带,绢云母吸收特征谱带出现在2209φ或2220φ附近,绿泥石吸收峰出现在2354φ附近,吸收特征均比较微弱;闪长岩样品光谱曲线具有绿帘石特征吸收(2256φ(次级)、2354φ附近)。

辉绿岩样品采自香山西段铜镍矿和红滩金矿附近等地(图3-2-24)。香山西段铜镍矿近矿辉绿岩蚀变特征为褐铁矿化、绿泥石化和黝帘石化,褐铁矿化蚀变辉绿岩光谱曲线呈典型褐铁矿化特征,在500φ和900φ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绿泥石化蚀变辉绿岩光谱曲线存在600~1500φ宽缓的铁离子吸收谱带。二者都具有绿泥石特征吸收谱带(2267φ(次级)和2350φ附近)。红滩金矿等地(未近矿)的辉绿岩样品蚀变相对程度较弱,光谱曲线表现不显著的铁矿物(宽缓吸收带)、绢云母(2220φ附近)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吸收特征。

图3-2-19

图3-2-20

图3-2-21

图3-2-22

图3-2-23

图3-2-24

辉长岩样品采自香山西、红滩和黄山等地(图3-2-25),香山西段铜镍矿近矿辉长岩蚀变较强,主要为程度不同的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绿泥石化以及较弱的绢云母化。黄钾铁矾、褐铁矿化蚀变辉长岩光谱曲线呈500φ和900φ附近Fe3+强吸收峰特征,同时绿泥石特征吸收谱带位于2230φ(次级)和2277φ附近;孔雀石化辉长岩光谱曲线具有600~1000φ铜离子引起的特征缓吸收,但在2000~2500φ区域的吸收特征不明显;绿泥石化蚀变辉长岩光谱曲线整体呈绿泥石吸收特征,存在600~1500φ的宽缓铁吸收,绿泥石特征吸收谱带多位于2267φ(次级)和2344φ附近,不同样品略有偏移。

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花岗细晶岩,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及次生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蚀变(图3-2-26),褐铁矿化吸收特征在900φ附近的吸收较弱,曲线平缓,700φ附近的反射峰对称性较差。绢云母吸收谱带位于2209φ或2220φ附近,绿泥石特征吸收谱带多位于2267φ(次级)和2349φ附近,不同样品有不同程度的偏移。

图3-2-25

图3-2-26

橄榄岩和辉石岩等基性、超基性岩浆岩部分样品光谱曲线无明显吸收特征(图3-2-27),曲线比较平直,部分样品表现不同程度的蚀变,蚀变矿物主要为绿泥石、透闪石、黝帘石以及蛇纹石等。绿泥石化比较普遍,曲线在600~1500φ存在宽缓铁吸收谱带,在2267φ和2328φ附近存在绿泥石特征吸收谱带。蛇纹石化橄榄岩光谱曲线形态和2325φ附近吸收特征为叶蛇纹石典型特征。

石英脉样品(部分为含金石英脉)主要采自金山金矿和红滩金矿,从镜下和光谱曲线分析,蚀变类型包括褐铁矿化(图3-2-28)、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图3-2-29)。多数样品曲线整体形态具绿泥石吸收特征,600~1500φ存在铁离子宽缓铁吸收,出现2350φ附近绿泥石和2220φ附近绢云母特征吸收谱带。

图3-2-27

图3-2-28

碳酸岩样品经镜下鉴定主要为钙板岩、粉晶灰岩和硅化灰岩,光谱曲线均存在2345φ附近的方解石特征吸收谱带。硅化灰岩具褐铁矿化特征(图3-2-30),在500φ和900φ附近存在较强的吸收峰,钙板岩和粉晶灰岩的光谱曲线较为平直(图3-2-31),在蓝光波段存在铁离子引起的吸收特征,反射率较低。

图3-2-29

图3-2-30

图3-2-31

3.2.2.3 典型矿床(点)岩石矿物光谱特征

位于第三分区的铜-镍矿以热液型矿产为主,已勘探的矿床以试验区内黄山东铜-镍矿床、金山金矿以及香山铜-镍矿物为例进行分析。

3.2.2.3.1 黄山东铜镍矿床

3.2.2.3.1.1 地质概况

该矿床与由康古尔塔格-黄山缝合线控制的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位于哈密市南东方向110km处。构造上位于觉罗塔格岛弧褶皱带东段弧间盆地内。岩体侵位于下石炭统干墩组的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中,围岩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炭质粉砂岩。黄山断裂为区内最大断裂,是控岩控矿主要断裂带,派生的次级断裂对矿体展布也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岩体边沿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矿石类型分为:浸染状(包括海绵陨铁结构)、块状及次块状矿石和脉状及网脉。按氧化状况可分为原生矿石、半氧化矿石和氧化矿石三类。

3.2.2.3.1.2 野外光谱分析

该矿床岩石大致可分为三类:花岗岩类、中基性岩(橄榄岩、辉长岩)及片岩。花岗岩类岩石蚀变主要为绿帘石化,表生氧化矿物为褐铁矿。光谱曲线在520φ、8800φ附近出现褐铁矿的舒缓的吸收特征,在2335φ附近的主吸收峰及2255φ附近的次级吸收峰以及1540φ处的弱吸收峰为绿帘石的特征吸收(图3-2-32)。部分橄榄岩蛇纹石化,光谱曲线上出现520φ、880φ褐铁矿的特征吸收,2335φ附近Mg-OH的特征吸收,未蚀变的橄榄岩石的光谱曲线特征为整体反射率水平低,无明显的特征吸收(图3-2-33)。片岩中的蚀变矿物为绿泥石,部分样品含绢云母,表生氧化矿物为褐铁矿,光谱曲线上520φ、880φ附近出现褐铁矿的吸收特征,2200φ附近出现绢云母的吸收特征,2335附近的主吸收峰及2250φ附近的次级吸收峰是绿泥石的特征吸收(图3-2-34)。

图3-2-32 花岗岩类代表性光谱曲线

图3-2-33 橄榄岩光谱曲线

图3-2-34 片岩光谱曲线

3.2.2.3.2 金山金矿

3.2.2.3.2.1 地质概况

金山矿区位于巴里坤县城北西约90km处,矿区面积约20km2。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卡拉麦里-塔克扎勒-大黑山晚古生代板块碰撞缝合带的东端,北部属西伯利亚板块库兰卡孜干岛弧,南部为准噶尔板块博格达-哈尔里克岛弧。早石炭世末两大板块最后缝合,构成了著名的卡拉麦里-莫钦乌拉金、铬成矿带。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居里得能组(C1j1)、中石炭统柳树沟组(C2ls)及第四系(Q4)。三个岩组中既有正常沉积碎屑岩,也有中性火山岩。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第三岩性段可能为矿源层。围岩蚀变局限于裂隙内与石英脉相关的糜棱岩中,蚀变宽度为0.5~1m,蚀变矿物组合为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岩化、褐铁矿化。

3.2.2.3.2.2 野外光谱分析

野外光谱分析表明,除了硅化蚀变外,本矿床的蚀变类型在光谱特征上都有所反映。绿泥石化在光谱特征上表现为2325φ处的主吸收峰与2250φ处的次级吸收峰,绢云母化表现为2200φ附近的吸收特征,碳酸盐化表现为2000φ附近的吸收峰。

运用上述光谱特征谱系识别规则,可知本矿床蚀变矿物组合有如下规律:中性火山岩蚀变矿物组合为较强的绿泥石化、褐铁矿化加微弱的碳酸盐化(图3-2-35);片岩千糜岩的蚀变矿物以绿泥石化、褐铁矿化为主,微弱的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图3-2-36);石英脉中蚀变类型以绢云母化与褐铁矿化为主(图3-2-37)。

3.2.2.3.3 香山东铜镍矿

3.2.2.3.3.1 地质概况

香山东铜镍矿是香山东超镁铁岩体受土墩-镜儿泉北韧性剪切带与南部的黄山韧性剪切带控矿容矿后与上石炭统梧桐窝子组的围岩发生热液蚀变作用而形成的,岩体地表露头规模小,呈灰绿色或褐色。地表为灰绿色辉长岩,下层为棕红色铁染氧化的辉长岩。主要岩石为辉长岩、褐铁矿化蚀变辉长岩、各种颜色的花岗岩和石英脉等。

3.2.2.3.3.2 野外光谱分析

石英脉、花岗岩、辉长岩的光谱曲线一致,吸收谱带为:520φ(弱)、880φ(弱)、2250φ、2350φ(图3-2-38),但是辉长岩在2350φ附近有较强的Mg-OH特征吸收谱带,在2250φ有比其他石英脉和花岗岩的特征更强的谱带,这反映辉长岩的绿泥石化更强;在1100φ附近有比其他岩石较明显宽而浅的二价铁离子光谱。三者蚀变矿物是相同的,可能是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的产物。

图3-2-35 中基性火山岩光谱曲线

图3-2-36 片岩千糜岩光谱曲线

图3-2-37 石英脉光谱曲线

图3-2-38 石英脉、花岗岩、辉长岩光谱曲线

关于“哈密到巴里坤多少公里路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翠一诺]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zhishi/202508-3441.html

(12)
翠一诺的头像翠一诺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翠一诺的头像
    翠一诺 2025年08月07日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翠一诺”

  • 翠一诺
    翠一诺 2025年08月0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哈密到巴里坤多少公里路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哈密到巴里坤多少公里路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哈...

  • 翠一诺
    用户080703 2025年08月07日

    文章不错《哈密到巴里坤多少公里路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