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写李广的诗句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写李广的诗句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关于写李广的诗句
关于写李广的诗句 1.搜集关于李广的诗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朝诗人卢纶(748—798或799)写《塞下曲》,这首诗写得如此有英武之气.可是这首诗写得不是唐朝的将军而是赞美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的诗篇. 卢纶还有一首怀念李广的诗“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不止是他怀念李广,还有很多唐朝的人都怀念飞将军李广. 王昌龄(698—757)《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适(702—765)《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严武(726—756)《军城早秋》:“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假若飞将军李广还在,胡人哪能度过阴山? 如果当年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将士们哪能征战那么艰苦? 多么希望飞将军李广在呀,杀得那些胡人匹马不留…… 王勃《滕王阁序》“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关于李广的诗句有哪些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朝诗人卢纶(748—798或799)写《塞下曲》,这首诗写得如此有英武之气。可是这首诗写得不是唐朝的将军而是赞美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的诗篇。
卢纶还有一首怀念李广的诗“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不止是他怀念李广,还有很多唐朝的人都怀念飞将军李广。
王昌龄(698—757)《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适(702—765)《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严武(726—756)《军城早秋》:“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假若飞将军李广还在,胡人哪能度过阴山?
如果当年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将士们哪能征战那么艰苦?
多么希望飞将军李广在呀,杀得那些胡人匹马不留……
王勃《滕王阁序》“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3.有关写李广的诗
高适《燕歌行并序》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成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关于李广的诗句
关于、描写李广的诗句和名言 全部(2句)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2.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标题含有李广的诗 全部(12首)1.《咏史上·李广李陵·茂陵无奈太仓陈》宋朝·陈普茂陵无奈太仓陈,槐里家传本助秦。
万落千村荆杞满,陇西桃李亦成薪。2.《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唐朝·韦应物郁郁杨柳枝,萧萧征马悲。
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 名在翰墨场,群公正追随。
如何从此去,千里万里期。 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
建邦临日域,温燠御四时。 百。
3.《李广甫挽词》宋朝·张嵲磊落生平志,酣歌万虑空。名从敦朴重,家为克勤丰。
谁与莱衣戏,唯余杕萼红。素车惭有阻,挥泪洒霜风。
4.《李广》明朝·李梦阳李广昔未遇,射猎谁见称。君王犹未识,他人宁不轻。
日从田间饮,夜止灞上亭。醉尉前呼呵,小吏亦见凌。
一朝剖郡符,飞盖赴北平。凭轼览百邑,树羽宁千城。
亭障不设燧,枥。5.《李广》宋朝·张耒李广才非卫霍俦,孝文能鉴不能收。
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6.《题李广利伐宛图》明朝·宋濂贰师城头沙浩浩,贰师城下多白草。
六千铁骑随将军,风劲马鸣高入云。师行千里不畏苦,战士难教食黄土。
上书天子引兵还,使者持刀遮玉关。乌孙轮台善窥伺,宛若不降轻汉使。
关于李广的诗句 全部(89首)1.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唐朝·王勃2.李广无功缘数奇《老将行》唐朝·王维3.焉知李广未封侯《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唐朝·杜甫4.李广何妨老不侯《枕上作》宋朝·陆游5.李广从来先将士《送浑将军出塞》唐朝·高适6.李广传《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宋朝·辛弃疾7.虚弯李广弦《西庵记事一百韵》明朝·孙蕡8.李广神箭《颂古·百丈野狐》宋朝·释道颜9.李广落神镞《次韵答西城王尉二十韵》宋朝·李新10.李广不封侯《赠攀秀才》宋朝·范仲淹11.当年李广空遗恨《宿榆林驿》明朝·谢榛12.李广昔未遇《李广》明朝·李梦阳13.勿忧李广不封侯《闷成》宋朝·华岳14.亭逢李广骑《送李庶子致仕还洛》唐朝·杨炯15.孰谓李广奇《和程进道见贻》宋朝·曹勋16.叹天生李广《雨中花/夜行船》宋朝·苏泂17.终不当封李广侯《秋日途中》元朝·刘秉忠18.李广在前锋《拟唐塞下曲九首·其七》明朝·李昌祺19.君不见李广射虎如射兔《山谷透绢帖》宋朝·庞铸20.李广才非卫霍俦《李广》宋朝·张耒21.山中李广《摸鱼儿·望关河》宋朝·苏泂22.李广命不侯《无题·其二》明朝·于谦23.李广入布袋《偈颂十二首·韩信造浮桥》宋朝·释如净24.射虎未能随李广《寄朱昌叔·清江漫漫绕城流》宋朝·王安石25.缘数谁逢李广奇《饷军》明朝·卢宁26.万户独难侯李广《春思》元朝·方回27.何时起李广《圌山朱都尉过访留宿草堂中夜不寐情见乎词》明朝·张元凯28.李广羞过灞上亭《李大夫行》明朝·何景明29.解鞍欺李广《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唐朝·吴融30.落日吊李广《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唐朝·鲍溶31.还嗟李广不封侯《送冯八将军奏事毕归滑台幕府》唐朝·崔峒32.决无李广奇《纯父家池双头莲》宋朝·陈普33.李广当年亦将才《题画幅四首·其二·棋》明朝·卢宁34.无复短衣随李广《躬耕》宋朝·陆游35.李广石饮镞《古藤疑为蛇惕然》明朝·王履36.勿令如李广《陇头水》南北朝·刘孝威37.那堪李广奇《走笔次韵黄观复学士二首·自叹冯唐老》宋朝·苏泂38.君自不封如李广《方与客谈园池之乐而有索书戚大将军者因纵笔戏赠》明朝·王世贞39.讨胡愁李广《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唐朝·杜甫40.遗碑李广宅《秦州》明朝·王祎41.短衣匹马随李广《曲江三章,章五句》唐朝·杜甫42.虽然李广运神箭《颂古二十首·的的古帆已挂后》宋朝·释了一43.李广成蹊《蒙求》唐朝·李瀚44.李广不生高祖世《拟东武曲二首·甘泉烽火照黄昏》宋朝·宋祁45.君不见射石李广一箭亦可喜《辽漆水郡王降虎》宋朝·李俊民46.气略人推李广优《送李太保知仪州》宋朝·王安石47.李广不封侯《挽南康冷知军·礼乐三千字》宋朝·孙应时48.李广留飞箭《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朝·元稹49.颇思从李广《排闷·弃官谓逍遥》宋朝·陆游50.臂岂徒李广《题孝猿图》元朝·方回51.短衣求李广《靖康改元四十韵》宋朝·刘子翚52.笑不侯李广《沁园春·男子才生》宋朝·刘省斋53.虚拟短衣随李广《春兴·遥岑楼上俯晴川》明朝·杨慎54.李广汾阳是其偶《题王庭简像·玄其衣》明朝·边贡55.苏李广平三舍人《送李陶通直赴清溪》宋朝·苏轼56.休嗟李广不封侯《赠英德风和尚》宋朝·敖陶孙57.李广偏违塞上兵《潘时用秋试病不终卷谂之以诗》明朝·李东阳58.还嗟李广未封侯《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唐朝·李嘉祐59.卫青李广皆徒云《胡马来》明朝·王叔承60.焉知李广未封侯《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唐朝·杜甫61.侯印不闻封李广《伤温德彝》唐朝·温庭筠62.吁嗟李广贤《秋斋杂赋(五首)·叹息冯唐老》明朝·杨基63.不侯嗤李广《次李信州七十韵》宋朝·华岳64.偃如未射李广虎《灵隐寺行呈伏虎岩》元朝·方回。
5.描写李广的诗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朝诗人卢纶(748—798或799)写《塞下曲》释义这首诗写得如此有英武之气。
可是这首诗写得不是唐朝的将军而是赞美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的诗篇。 “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
释义不止是他怀念李广,还有很多唐朝的人都怀念飞将军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698—757)《出塞》释义 ……假若飞将军李广还在,胡人哪能度过阴山?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702—765)《燕歌行》释义 如果当年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将士们哪能征战那么艰苦?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726—756)《军城早秋》释义 多么希望飞将军李广在呀,杀得那些胡人匹马不留……。
6.有关李广的诗句
1、年代:唐 作者: 王维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雀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2、年代:宋 作者: 释师范
《偈颂七十六首》
一见便见,更不再见。
张颠草书,李广神箭。
3、年代:宋 作者: 释道颜
《颂古》
百丈野狐,塞雁衔芦。
李广神箭,张颠草书。
4、年代:宋 作者: 陆游
《排闷》
弃官谓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1323032逍遥,劳苦殊未既。
荒畴须垦辟,破屋久涂塈。
疾深药难求,食尽谷暴贵。
安能作经营,但觉睡有味。
秋高霜露逼,更苦薪炭费。
虽云未遽死,饥冻亦可畏。
颇思从李广,小猎聊吐气;
复恐灞亭归,邂逅逢醉尉。
5、年代:唐 作者: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6、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
《寄朱昌叔》
清江漫漫绕城流,尚忆城边系小舟。
射虎未能随李广,割鸡空欲戏言游。
云埋塞路惊尘合,霜入春风满鬓愁。
此日君书苦难得,谩多鸿雁起南洲。
7.写出有关写李广的古诗文一句
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
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悲壮美。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8.有什么古诗是写李广的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升为骑郎将。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亲随到李广军中,这名亲随带了几十骑卫士出游,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骑士。结果,卫士们全被射杀,亲随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广闻讯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李广所带的百骑兵士慌忙欲逃。李广大喝:“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为是诱敌之计,必不敢攻击我们。”遂带领兵士向匈奴骑兵迎去,离匈奴阵前二里之遥,他令士兵下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们的意图,果然不敢攻击,只派一名将官出阵试探,李广飞马抢到阵前,将他射落马下,然后从容归队。到夜半时,匈奴认为一定有汉军埋伏夜袭,遂引兵而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调李广为未央卫尉。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令部下务必生擒之。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称号。归朝后,李广被汉帝革除军职,贬为庶人。
几年后,匈奴杀辽西太守,击败韩安国将军。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飞将军”镇守右北平,数年不敢来犯。
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大石,以为是虎而一箭射去。待他近看时,方知射中的是大石,而那枝箭却深深地射入了石中。他张弓对石再射,却始终不能再将箭射入石中了。
公元前120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配合张骞出征匈奴。兵进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伤过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广令士兵们引弓不发,他自己以大黄弓连续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纷纷被李广的神勇所镇住而不敢妄动,直到第二日,汉军主力赶到,李广军得以解出重围。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击匈奴,李广以60多岁的高龄任前将军职。出塞后,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单于的驻地。他想甩开李广独得大功,便令李广的前锋部队并入右翼出东道,他自带中军去追单于。李广力争无果,遂引军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由于道路难走又无响导,终于迷失了路。此时卫青与单于接战,单于逃走,卫青只得徒劳而返,在回军的路上才与右翼部队会合。卫青差亲信带着酒肉来慰问李广,向他询问右翼部队迷路的经过。卫青好向天子上报,把走失单于的责任推给右将军赵食其。李广一身正直,自然不答应。他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拔出配剑引颈自刎。
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坚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卒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无疑是适应于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9.关于李广的诗句
关于、描写李广的诗句和名言 全部(2句)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2.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标题含有李广的诗全部(12首)1.《咏史上·李广李陵·茂陵无奈太仓陈》宋朝·陈普茂陵无奈太仓陈,槐里家传本助秦。
万落千村荆杞满,陇西桃李亦成薪。2.《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唐朝·韦应物郁郁杨柳枝,萧萧征马悲。
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 名在翰墨场,群公正追随。
如何从此去,千里万里期。 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
建邦临日域,温燠御四时。 百。
3.《李广甫挽词》宋朝·张嵲磊落生平志,酣歌万虑空。名从敦朴重,家为克勤丰。
谁与莱衣戏,唯余杕萼红。素车惭有阻,挥泪洒霜风。
4.《李广》明朝·李梦阳李广昔未遇,射猎谁见称。君王犹未识,他人宁不轻。
日从田间饮,夜止灞上亭。醉尉前呼呵,小吏亦见凌。
一朝剖郡符,飞盖赴北平。凭轼览百邑,树羽宁千城。
亭障不设燧,枥。5.《李广》宋朝·张耒李广才非卫霍俦,孝文能鉴不能收。
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6.《题李广利伐宛图》明朝·宋濂贰师城头沙浩浩,贰师城下多白草。
六千铁骑随将军,风劲马鸣高入云。师行千里不畏苦,战士难教食黄土。
上书天子引兵还,使者持刀遮玉关。乌孙轮台善窥伺,宛若不降轻汉使。
关于李广的诗句全部(89首)1.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唐朝·王勃2.李广无功缘数奇《老将行》唐朝·王维3.焉知李广未封侯《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唐朝·杜甫4.李广何妨老不侯《枕上作》宋朝·陆游5.李广从来先将士《送浑将军出塞》唐朝·高适6.李广传《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宋朝·辛弃疾7.虚弯李广弦《西庵记事一百韵》明朝·孙蕡8.李广神箭《颂古·百丈野狐》宋朝·释道颜9.李广落神镞《次韵答西城王尉二十韵》宋朝·李新10.李广不封侯《赠攀秀才》宋朝·范仲淹11.当年李广空遗恨《宿榆林驿》明朝·谢榛12.李广昔未遇《李广》明朝·李梦阳13.勿忧李广不封侯《闷成》宋朝·华岳14.亭逢李广骑《送李庶子致仕还洛》唐朝·杨炯15.孰谓李广奇《和程进道见贻》宋朝·曹勋16.叹天生李广《雨中花/夜行船》宋朝·苏泂17.终不当封李广侯《秋日途中》元朝·刘秉忠18.李广在前锋《拟唐塞下曲九首·其七》明朝·李昌祺19.君不见李广射虎如射兔《山谷透绢帖》宋朝·庞铸20.李广才非卫霍俦《李广》宋朝·张耒21.山中李广《摸鱼儿·望关河》宋朝·苏泂22.李广命不侯《无题·其二》明朝·于谦23.李广入布袋《偈颂十二首·韩信造浮桥》宋朝·释如净24.射虎未能随李广《寄朱昌叔·清江漫漫绕城流》宋朝·王安石25.缘数谁逢李广奇《饷军》明朝·卢宁26.万户独难侯李广《春思》元朝·方回27.何时起李广《圌山朱都尉过访留宿草堂中夜不寐情见乎词》明朝·张元凯28.李广羞过灞上亭《李大夫行》明朝·何景明29.解鞍欺李广《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唐朝·吴融30.落日吊李广《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唐朝·鲍溶31.还嗟李广不封侯《送冯八将军奏事毕归滑台幕府》唐朝·崔峒32.决无李广奇《纯父家池双头莲》宋朝·陈普33.李广当年亦将才《题画幅四首·其二·棋》明朝·卢宁34.无复短衣随李广《躬耕》宋朝·陆游35.李广石饮镞《古藤疑为蛇惕然》明朝·王履36.勿令如李广《陇头水》南北朝·刘孝威37.那堪李广奇《走笔次韵黄观复学士二首·自叹冯唐老》宋朝·苏泂38.君自不封如李广《方与客谈园池之乐而有索书戚大将军者因纵笔戏赠》明朝·王世贞39.讨胡愁李广《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唐朝·杜甫40.遗碑李广宅《秦州》明朝·王祎41.短衣匹马随李广《曲江三章,章五句》唐朝·杜甫42.虽然李广运神箭《颂古二十首·的的古帆已挂后》宋朝·释了一43.李广成蹊《蒙求》唐朝·李瀚44.李广不生高祖世《拟东武曲二首·甘泉烽火照黄昏》宋朝·宋祁45.君不见射石李广一箭亦可喜《辽漆水郡王降虎》宋朝·李俊民46.气略人推李广优《送李太保知仪州》宋朝·王安石47.李广不封侯《挽南康冷知军·礼乐三千字》宋朝·孙应时48.李广留飞箭《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次本韵》唐朝·元稹49.颇思从李广《排闷·弃官谓逍遥》宋朝·陆游50.臂岂徒李广《题孝猿图》元朝·方回51.短衣求李广《靖康改元四十韵》宋朝·刘子翚52.笑不侯李广《沁园春·男子才生》宋朝·刘省斋53.虚拟短衣随李广《春兴·遥岑楼上俯晴川》明朝·杨慎54.李广汾阳是其偶《题王庭简像·玄其衣》明朝·边贡55.苏李广平三舍人《送李陶通直赴清溪》宋朝·苏轼56.休嗟李广不封侯《赠英德风和尚》宋朝·敖陶孙57.李广偏违塞上兵《潘时用秋试病不终卷谂之以诗》明朝·李东阳58.还嗟李广未封侯《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唐朝·李嘉祐59.卫青李广皆徒云《胡马来》明朝·王叔承60.焉知李广未封侯《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唐朝·杜甫61.侯印不闻封李广《伤温德彝》唐朝·温庭筠62.吁嗟李广贤《秋斋杂赋(五首)·叹息冯唐老》明朝·杨基63.不侯嗤李广《次李信州七十韵》宋朝·华岳64.偃如未射李广虎《灵隐寺行呈伏虎岩》元朝·方回6。
《答径山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维琳是苏轼知杭州时的径山寺住持,这次不远千里前来探病.苏轼依他赠诵偈语的原韵作成此诗.维琳不解末两句典故,苏轼为他作了解释:后秦时天竺高僧鸠摩罗刹病危,便口出三道神咒叫他的外国徒弟诵读禳解,结果毫无效验.苏轼觉得他的举动很可笑,认为能参透生死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
佛家把人生看成是”如梦、如幻、如影、如露、如电”的”六如”,苏轼却一直追求着”六如”灭尽后的”真吾”境界.”生谓之宅,死谓之墟.”在《六观堂老人草书》中说:”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幻影殊。清露未晞电已阻,此灭此尽乃真吾.”这种参透生死,人我两忘的境界不愧是如神宗评价他的”善知识”.
此诗作于他临终前二日在灯录里,苏轼被列为黄龙派黄龙慧南弟子东林常总法嗣。实际上相对于黄龙派,他与云门派的关系更为密切。苏轼进入政坛正是云门宗经雪窦重显、佛日契嵩等人的弘扬而大盛的时期。后来,临济宗黄龙派渐兴,包括苏门弟子黄庭坚在内的许多文人官僚都趋向这一新兴宗派。灯录中强调苏轼与东林常总的关系,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
苏轼的父亲苏洵(1009-1066)好佛习禅,早就结识云门宗圆通居讷。居讷是蜀梓州人,与苏氏同乡。苏辙《赠景福顺长老二首》序中说:“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元丰五年以遣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注释:《栾城集》卷十一。)苏洵游庐山,见居讷,应是庆历五年(1045)后“宦学四方”时的事。(注释: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栾城后集》卷二十二。)景福院是庐山禅院,顺公是居讷弟子。东坡贬黄州时曾游庐山,过圆通院,有诗题为《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宿焉明日忌日也乃手写宝积献盖颂佛一偈以赠长老仙拊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著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集》十三)。这里的“仙公”为圆通可仙,东林常总法嗣。
皇佑初,宋仁宗闻居讷名,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讷称目疾,举大觉怀琏自代。东坡《祭大觉禅师文》中说“我在壮岁,屡亲法筵”(《后》十六),应是嘉佑年间三苏父子入京以后的事情。治平三年(1066)苏洵卒,东坡曾施舍其所藏禅月罗汉像章并为此致书怀琏;在《次韵水官诗》(《续》一)中还曾说到怀琏以阎立本所画水官遗苏洵,洵报之以诗并命自己和作。这都可见当时怀琏与苏氏父子交往的情形。怀琏后来回南,曾住金山,又住四明。曾在所居广利寺中建宸奎阁,收藏仁宗所赐十七首颂诗,苏轼为作《宸奎阁碑》(《集》三十三)。怀琏晚年受“小人”困扰,苏轼曾致书明守、友人赵德璘请求加护(《与赵德璘二首》,《续》六)。并有赠怀琏诗,中有“奉别二十五年”(《与大觉禅师琏公二首》,《续》六)之语,表现了拳拳怀念之情。
苏氏兄弟在京城还结识了怀琏弟子径山惟琳。苏辙有赠惟琳诗,中有“依依二三老,示我马祖禅”(注释:《送琳长老还大明山》,《栾城集》卷十四。)之语。东坡直至晚年仍与惟琳保持亲密的交谊。在他贬岭南时,惟琳极表关切,并默祷于佛前,乞其亟返中州(《答参寥三首》,《续》七)。临终那一年,遇赦抵常州,有书《与径山长老惟琳二首》,说到“卧病五十日……某扶行不过数步,亦不能久坐,老师能相对卧谈少顷,即告,晚凉更一访”(《续》七)又有《答径山琳长老》诗则说:“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住那容诘。”(《后》七)这都可以看出二人的交谊和苏轼晚年更加倾向禅宗的心情。
东坡于熙宁四年(1071)初至杭州,任通判。这里自吴越以来,即为佛教兴盛之地,而禅宗尤为发达。他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注释:《东坡志林》卷十一。)他在《祭龙井辩才文》中又说:
我初适吴,尚见五公:讲有辩、臻,禅有琏、嵩。(《后》十六)这里的“辩”指海月慧辩和龙井辩才,都是天台德韶弟子;“臻”指天台梵臻,为知礼高足,这些人都是天台学人。慧辩(1014-1073)为杭州都僧正,讲教二十五年,学徒及千人,苏辙说到苏轼与他的交谊:“予兄子瞻通守余杭,从二公(慧辩与辩才)游,敬之如师友。海月之将寂也,使人邀子瞻入山,以事不时往……。”(注释:《天竺海月法师塔碑》,栾城后集》卷二十四。)东坡有《海月辩师真赞》(《后》二十)、《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集》五)等作品。辩才(1011-1091——居天竺,“老于南山龙井之上,以茅竹自覆,闭门宴坐,寂然终日”。(注释:《人天宝鉴》。)元佑四年(1089)东坡二次莅杭,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多与辩才游。辩才卒时,东坡已转知颍州,其徒请为塔铭,东坡转托子由。“琏”即大觉怀琏。“嵩”即明教契嵩,他卒于苏轼莅杭的次年,苏轼应与二人在杭州相见。
如苏轼本人所说,他在杭州结交的僧侣很多,以下只举出可确考为禅宗并在法系中地位较重要者。
佛日道荣是怀琏弟子,东坡有《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中说“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集》五),自比为陶潜,而把道荣比拟为慧远。
净因道臻为黄龙慧南法嗣,东坡有《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说到“扁舟又截平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集》五)。他又作有《净因院画记》(《集》三十一)和《净因净照臻老真赞》(《集》四十),都是关系道臻的作品。
大愚如照是云门宗法云法秀(1027-1090)弟子,苏辙《偶游大愚见余杭明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游将行赋诗送之》诗说:
昔年苏夫子,杖屦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麋鹿尽相识,况乃比丘师。辩、净二老人,精明吐琉璃。笑言每忘去,蒲褐相依随。(注释:《栾城集》卷十三。)由此可知东坡与大愚交游情形。他在贬黄州时有《答圆通秀禅师》书,其中说“闻名之久而得之详莫如鲁直……未脱罪籍,身非我有,无缘顶谒山门”(《续》五)。可见他对法云法秀是很景仰的。苏辙诗中提到的“辩”即惠辩,“净”则是惠净,是有名的诗僧。苏轼两次莅杭与他有长期交谊,有《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人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后》一)诗。
在杭州通判任上,苏轼熙宁六年(1073)冬曾赴常州、润州赈饥,在常州有《赠常州报恩长老》诗,曰:“荐福老怀真巧便,净慈两本更光新。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集》十五)报恩长老即净慈善本弟子报恩怀立;诗中的“荐福老怀”为大觉怀琏;“净慈两本”指慧林宗本和法云善本,都是云门系的人。
次年,过金山,会见怀琏弟子金山宝觉,有《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分方醒书其壁》(《集》六)。五年后的元丰二年(1079),移知湖州途中再过金山,又有《余去金山五年而复至次旧诗韵赠宝觉长老》,中有“稽首愿师怜久客,直将归路指茫茫”(《集》十)的心愿。
佛印了元(1032-1098)是开先善暹法嗣,为云门五世,苏轼后半生与之交谊甚笃。而初识了元也是在这次过金山时,有《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诗: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集》十四)苏轼谪黄州,继续与了元交往。离黄州时有《与金山佛印禅师》(《续》五)书,是答了元“邀游山”的,其中说“方迫游筠州”,指离黄后赴筠州省弟子由。元丰八年(1085)自常州起知登州,又除礼部郎中,有《答佛印禅师》,说“行役二年,水陆万里”,又说“欲如去年相对溪上,闻八万四千偈”(《续》六)。元佑四年(1089)二次知杭州,过金山,又有《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集》十四)。直到元佑六年龙井辩才死,为送奠文及(左贝右甫)银,二人仍有书信往还。苏辙与佛印了元的交谊在宋代已逐渐被传说化,(注释:《人天宝鉴》:“东坡曰:‘先妣方娠,梦僧至门,瘠而眇。轼十余岁时,时梦身是僧。’又子由与真净文、寿圣聪二师在高安,夜间同叙见戒禅师之梦,则戒之后身无疑。坡与真净书曰:‘前生既是法契,愿痛加磨勘,使还旧观。’坡往金山,值佛印入室。印云:‘者里无端明坐处。’坡云:‘借师四大作禅床。’印云:‘老僧有一问,若答得,即与四大为禅床;若答不得,请留下玉带。’坡即解腰间玉带置案上云:‘请师问。’印云:‘老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端明向甚处坐。’坡无语。印召侍者留下玉带,永镇山门。印以衲裙酬之,坡赋二绝句云:‘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乞食歌婢院,换得云山旧衲衣。’又曰:‘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锦袍错落浑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按:此则故事又见《丛林盛事》卷上。苏轼为五戒后身当然是传说;而他为端明殿学士已在元佑七年自颍州招还后。)以后更成为小说、戏曲的题材。(注释: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古今小说》中的《明悟禅师赶五戒》等;《盛明杂剧》中陈汝元《红莲债》等。)
苏轼以“乌台诗案”谪黄州,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苏辙说:
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粗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注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卷二十二。)当时子由也受牵连谪临筠州盐酒务,结识寿圣省聪。省聪是慧林宗本弟子,曾自筠来黄见东坡,坡有《送寿圣聪长老偈》(《集》四十)。后来回京,仍有《次韵聪上人见寄》(《后》四)诗。在黄州时又与栖贤智仙有往还,智仙为天衣义怀弟子。苏轼在黄州所作《与佛印禅老书》中有“栖贤迁师处又得手教”(《续》十一)的话。
元丰七年(1084)苏轼自黄州被命为汝州团练副使,四月游庐山,晤东林常总,作《赠东林总长老》诗: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集》十三)在庐山又遇云门宗中际可遵,可遵为报本有兰法嗣。惠洪记载说:
福州僧可遵,好作诗,暴所长以盖人,丛林貌礼之,而心不然。尝题诗汤泉壁间。东坡游庐山,偶见为和之。遵曰:“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东坡曰:“石龙有口口无根,龙口汤泉自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注释:《冷斋夜话》卷六。)东坡有《答灵鹫遵老二首》(《续》六)书信,反映的正是二人以诗颂斗机锋的情况。他游圆通院会见圆通智仙也在此时。
是年秋游金陵,大概是此时结识临济宗钟山觉海,他是否霜楚元隔世。苏轼有《白鹤吟留钟山觉海》诗(《续》三)。
元丰八年,东坡自常州起知登州,经扬州,会见石塔戒,为天衣义怀隔世。惠洪说:
石塔戒长老公,东坡居士昔赴登文,戒公迓之。东坡曰:“吾欲一见石塔,以行速不及也。”戒公起曰:“这着是砖浮屠耶。”坡曰:“有缝奈何?”曰:“若无缝,争容得世间蝼蚁。”坡首肯之。(注释:《冷斋夜话》卷十。)这里二人所谈为慧忠“无缝塔”公案。(注释:参阅《祖堂集》卷三《慧忠国师》。)
元佑四年二度莅杭,苏轼与净慈善本交好。善本为慧林宗本高足。苏轼有《病中独游净慈褐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其中说:“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集》五)离杭后他仍有诗怀念,如《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僧舍不复往日繁丽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作此诗寄之》诗中说:“何时杖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集》十一)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惠州,南行过金陵,见云门宗居晓舜法嗣蒋山法泉,有诗《赴岭表过金陵蒋山泉老召食阴风不及往》(《续》一)、《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后》四);又见雪窦重显隔世、长芦资福弟子清凉和,有诗《赠清凉寺和长老》(《后》四)、《次旧韵赠清凉长老》,后诗中有云:
安心有道年颜好,遇物无情句法新。(《后》七)则清凉和也是能诗的。
又南行过虔州(今江西赣州市),结识临济宗人清隐惟湜,应请作《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后》十九),并与惟湜有诗倡和。虔州崇庆院的前任住持昙秀是黄龙慧南弟子,与苏轼为旧识。苏轼有《赠昙秀》(《续》一)诗。昙秀曾作六偈述庞蕴事,东坡首肯,为作《马祖庞公真赞》(《续》十)。后来昙秀还去惠州见过东坡。又虔州慈云寺慈云明鉴为黄龙派兜率从悦弟子,苏轼作《赠虔州慈云寺鉴老》诗,其中说“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续》二)。
又南行至广州,参礼南宗祖师圣地南华寺,作《南华寺》诗说: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后》四)在这里他结识了临济宗南华重辩,到惠州后二人一直有音书往还。苏轼有给他的信《答南华辩禅师五首》(《续》七),后又作《南华长老重辩师逸事》(《后》二十)等,并应请书写柳宗元《大鉴禅师碑》。苏轼谪惠,往来过南华,写了不少表示归心宗门的文字。
到惠州后,同游者有净慈楚明,是法云善本弟子。(注释:《东坡志林》卷十一。)又有资福祖堂,苏轼曾为作《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后》十九)、《广州资福寺罗汉阁碑》(《后》二十)及《东莞资福堂老柏再生赞》(同上)。祖堂法系不详,不过肯定是南宗学人。又有龙光长老,东坡有《赠龙光长老》诗说:
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后》七)则肯定是曹溪弟子。在惠州,苏州定慧守钦遣弟子卓、契顺前来问讯,有《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诗八首(《后》五),定惠守钦为曹洞宗传人,护国守澄弟子。
苏轼自南海北归时,重辩已亡殁,曾以茗果致奠,并书其事。其时继重辩住持南华寺的,是慧林宗本弟子南华得明。苏轼有《答南华明老》书三首。
除了上述诸人之外,与苏轼有交而法系不可确考的僧侣还大有人在。以下图表所示只是云门和临济两系(临济包括黄龙)与苏轼有往还的禅师法系。
这里附带说明一下苏轼与杭州诗僧的交往。
这类人中首先应提到的是道潜,号参寥子。他本名昙潜,因东坡而改名。(注释: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苏辙说他“旧识髯学士,复从琏耆年。”(注释:《赠杭僧道潜》,《栾城集》卷八。)“髯学士”指苏轼,“琏耆年”指大觉怀琏;又说:“谁知真妄了不妨,令我至今思琏老。”(注释:《复次前韵答潜师》,《栾城集》卷十三。)可知他也是云门弟子。苏轼早年在密州时即与他相识(详《集》十《次韵道潜见赠》诗等);在湖州时又与之交游(详《集》十《次韵参寥诗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得》等);后苏轼谪黄州,道潜亦远来,留居一年(详《续》十《参寥泉铭》等);苏轼二次莅杭,道潜亦在杭州。苏轼称道潜为“璨、可、皎、彻之徒”(注释:《东坡志林》卷九。)又自述“素与昼公心印合”(《次韵参寥寄少游》,《续》二)。惠洪记载二人交往的逸事说:
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逼真处:“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又曰:“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时从东坡在杭州,京师士大夫以书抵坡曰:“闻公与诗僧相从,真东山胜游也。”坡以书示潜,诵前句,答曰:“真吾师十四字师号耳。”(注释:《冷斋夜话》卷四。)东坡评论道潜是“身寒而道富,辩于文而讷于口,外尫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参寥子真赞》,《集》二十)。这寥寥数行文字不只写出了道潜的为人风采,而且表现出他对道潜倾服之深。而道潜在苏轼谪惠州时,”缘与……相善,仇家吕升卿任浙西,使者收捉道潜付苏州狱,枉法编管兖州“(注释:《感山云卧纪谈》卷上。)后经期廷雪理才得以改正。这也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
苏轼初次守杭时,与诗僧祥符寺清顺、可久、垂云、孤云惠思、梵天寺守诠过从甚密,一起登山泛湖,诗文倡和。苏轼评论清顺“道人真古人,啸咏慕嵇、阮”,表示要“从君觅佳句”(《僧清顺新作垂云亭》,《集》五);又称赞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集》四)。可久遍游讲肆,得天台旨趣,“喜为古律,造于平淡清苦,东坡以‘诗老’呼之。坡因元宵,同僚属观灯,坡独往谒之,见其寂然宴坐,作绝句云:‘门前歌鼓闹纷崩,一宝箫然冷欲冰。水把琉璃闲照物,始知无尽本非灯。’“(注释:《人天宝鉴》。诗题为《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见《集》四,文字有异。)直到后来东坡在惠州,仍忆起“祥符寺可久、垂云、清顺三阇黎,皆予监郡日所与往还诗友也。清介贫甚,食仅足;于久,几而不足也,然未尝有忧色。老矣,不知尚健否?”(注释:《东坡志林》卷十一。)
二次莅杭时,苏轼又与杭州僧思聪、道通、安州僧仲殊交游。他有诗《赠诗僧道通》说:“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聪与蜜殊。”注云:“钱塘僧思聪总角善琴,后舍琴而学诗,复弃诗而学道,其诗似皎然而加雄放;安州曾仲殊诗敏捷立成而功妙绝人远甚,殊辟谷,常啖蜜。”又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笱到公元。”注云:“谓无酸馅气也。”(《后》七)可见他对这几位诗僧作品的赞赏。
如前所说,自中唐起活跃在诗坛上的一批诗僧,虽不能全部确考都是禅僧,但他们的思想行为是与禅宗所造成的宗门风气直接相关的。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苏轼与禅僧的关系十分广泛与紧密,显示他接受宗门思想也更热衷与自觉。这在宋代文人是有代表性的。
关于“写李广的诗句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帅气的大鹅]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heathy.com/zlan/202508-220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帅气的大鹅”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写李广的诗句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写李广的诗句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关于写李...
文章不错《写李广的诗句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